教案的制定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教案应包含丰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排序(即序列)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活动准备:
排序材料:积木、几何图形、吸管、数字卡、玩具等等。
日常用品: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建筑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向
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娃娃,并请幼儿给物品娃娃玩排队的游戏。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娃娃进行排队,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二、交流排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1、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跟物品娃娃排队的?
2、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教师小结:排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长短等特征来排队,排序的规律也有很多,如:abab、aa、abcabc????
三、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问题:除了上面这些排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排法吗?谁想到了?除了横着排,还可以怎样排?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探索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排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4、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原来同一种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
四、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会运用到排序的方法?(如:舞蹈的动作编排、昼夜的更替、服装的装饰??)
五、延伸活动:装饰服装。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使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体验粗细的比较使相对的。
2、培养幼儿迅速排序的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3、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粗细、颜色不同小棒3根。
2、每人一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比较粗细。
出示2根小棒,比一比,那根粗,那根细。再出示一根小棒,和刚才的2根小棒比较粗细,并引导幼儿说出谁最粗,谁最细。
二、体验粗细的相对性。
1、老师拿出一根小棒问:这根小棒是粗还是细?
2、引导幼儿讨论并得出结论:粗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判断,粗细是相对的。
3、请个别幼儿上前将3根小棒进行粗细排序。
引导幼儿将小棒从粗到细或从细到粗的顺序进行排序。
三、搓小棍。
请幼儿拿出橡皮泥搓2根小棍,搓完后,比比两根小棍是否一样粗,那根粗,那根细,并拿一根和旁边的幼儿比比,看看谁的粗,谁的'细。
四、操作练习:粗细排序。
1、请幼儿搓出许多根不同粗细的小棍,然后进行排序,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样排的。
2、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粗细排序的两种方法。
3、小结:粗细排序有两种方法,从粗到细或从细到粗。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能用语言表述排序规律。
2、理解环形规律排序的特点,发展思维的多样性。
3、能与同伴合作练习,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流程:
1、导入引发兴趣。
2、自主学习,探究排列规律,尝试操作。
3、理解环形规律排序的特点。
4、课件演示结果,幼儿验证,结束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一间隔"排序的经验、两人一组合作的经验。
2、教具:《童易软件》"按规律排序"。"小路"人数一半;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压膜图片若干,空篓子若干。
学具: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纸片、空篓子、胶棒若干,各种水果、食物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播放《童易软件》,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自主学习,探究排列规律,尝试操作。
1、播放课件,师生共同观察三条不同排列规律的"路",请幼儿说说排列规律。
2、幼儿"铺路",教师介绍玩法和要求。
(1)两个人一组完成。
(2)按规律把小路铺完,并说一说规律。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师生共同检查结果,走过小路。归纳小结。
二、理解环形规律排序的特点。
1、情境导入:小熊请小动物吃点心,要说出盘子花纹的`排列规律才行,请小朋友帮助他们。
2、教师出示"盘子",鼓励幼儿大胆说出多种排列规律。
3、幼儿操作"粘贴盘子花纹",说说排列规律。
教师播放课件:这些盘子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呢?请你贴好花纹后和客人老师说一说。如果正确,客人老师就会送给你一份食物。
三、结束部分
课件演示结果,幼儿验证,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能找出规律进行排序。
2、能按大小颜色等交替重复的规律玩排序游戏。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吹泡泡”
2、学具准备:”吹泡泡“;橡皮泥若干,彩笔、各种颜色的短毛线若干。
3、《操作侧》第四册第5—6页。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大家一起来拍手,第一个幼儿拍1下,第二个幼儿拍2下,第三个幼儿拍3下,第四个幼儿拍4下,依次拍下去。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小樱子和小柚子给我们送来了他们自己吹的泡泡(教师出示教具“吹泡泡”)。
1、全班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樱子组,一组为柚子组。2组幼儿分别操作学具中的红色泡泡和蓝色泡泡排列出有规律的图案。
2、师:小樱子和小柚子吹的泡泡到了天空中混合在了一起,我们一起给他们的泡泡排排队吧。
幼儿操作学具“吹泡泡”,按颜色、大小交替的规律排序。
3、交流小结,展示有创意排序的幼儿作品。
三、分组活动。
第一组:“搓糖珠”的游戏。
第二组:做涂色练习。
第三组:玩“结绳“游戏。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五、完成《操作册》第四册5—6页的活动。
活动提示:
排序学习不要太机械,教师要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练习,注意游戏性和趣味性,可适当增加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
1、完成《作业纸》第四册第9—12页的活动。
2、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如糖果、瓜子让孩子练习排序,增强找规律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5
知识目标:
1、探索发现多种规律排序的方法。
2、能掌握排序的规律及递进关系。
操作目标:能利用操作板及棋子进行拼摆几种不同规律的排序。
能力目标:
1、能进行两种以上的规律排序。
2、能有创新可进行知识迁移。
3、能进行完全自检和互检,并大胆表述。
活动内容:《探索多种规律排序方法》
活动准备:棋子、操作板,上一次幼儿操作成果。
活动过程:
一、回顾
1、回顾上一次活动情况。
请幼儿观察上一次幼儿的排序成果,并说一说有几种方法。
2、向幼儿交待本次活动的要求、任务。
二、幼儿动手探索实践新方法
1、让幼儿复习一下简单的排序方法,然后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排的。
2、探索发现新方法
鼓励幼儿比自己上次拼摆要好,要和别人不一样,拼摆后自己检查是否有规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3、请幼儿间进行交流作品。
你是怎样排的?有什么规律?
那种方法是自己新想出来的?
三、 活动延伸
1、成果展示,幼儿互相参观、交流。
2、将材料投放活动区,供幼儿主动练习。
案例反思:
从今天的活动中发现,幼儿有了创新的意识,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大多数幼儿都能拼出两种以上的规律排序:有的按数量排的,有的`按颜色变化排的,有的是变换方向排的,不仅如此,幼儿都能做到边拼摆,边检查,发现不对的地方,马上进行调整,这体现了幼儿已经掌握了规律排序的基本要求,还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例:有些幼儿仍停留在最简单的水平线上,只能排出红的、绿的,红的绿的,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幼儿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活动中加以个别指导,使他们循序渐进的掌握更多、更新的排序方法。真正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增强动手能力。老师切忌急燥或放任,要做耐心的指导。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6
一、活动目的:
1、复习1-7的数字排序。
2、正确感知7以内物体的数量。
二、活动准备:
数量1-7的实物;
分别写有1-7的'动物头饰7种;
1-7的数字卡每人一套;
地上画有各种写上数字的图形。
三、活动与指导:
1、复习数数1-7和1-7的排序。
(1)教师:今天圣诞老人带来了七位客人,我们请他出来。
(2)7位幼儿带着动物头饰出场,其他幼儿数出场的顺序,按头饰上的数字说出1-7的排序,复习认识1-7。
(3)“圣诞老人”带来了一袋的礼物,“圣诞老人”拿出一种礼物,幼儿说出有多少。请个别幼儿点数看。
2、运用多种感官7感知以内的数量。
(1)、教师敲铃几下,幼儿说出相应的数字,并伸出相应的手指。
(2)、教师举起一个数卡,幼儿轻轻拍手几下。
3、游戏:站图形音乐响起,幼儿按图形里数字的数量多少站进图形里。音乐停止,幼儿一起说出三角形里的是数字几,有几个人;正方形里的是数字几,有几人……。
4、幼儿操作,复习点数1-7的物体。请幼儿数一数,每行数量是多少,再按数字涂色。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小动物串的手链,发现按照一定规律的排序;
2、能够发现并完成串珠子的多种排序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幼儿乐于参加活动,喜欢把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材料、各种“糖葫芦”小卡片。
活动过程:
小猪串手链的排序:红-绿-红-绿-红……
小猴串手链的排序:大-小-大-小-大……
小象串手链的排序:圆-方-圆-方-圆……
3、进门闯关,创设情景。
小动物们来到小兔子家要答对问题才能进门,请幼儿解答问题,完成排序,才可以进入小兔子家为庆祝生日哦。
4、操作游戏。
教师给每个幼儿分操作材料,请幼儿动手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把图片粘到小棒上面,做成好看的“糖葫芦”,亲手为小兔子送上生日礼物,完成后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说一说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序。
活动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表现,点评幼儿动手完成的“生日礼物”,最后以《生日快乐》歌曲结束活动。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重叠的方法区别物体的的大小,并进行正逆排序。
2、能将3个物体按大小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3、体验正逆排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礼物包(每种礼物3个)“小商店”活动区、布娃娃。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看“娃娃家做客”,引导幼儿尝试比较3组物体的大小。
师:小朋友,看到娃娃家里有几个娃娃?你知道哪个娃娃大,哪个娃娃小吗?
幼:黄色的大,粉红色的小。
师:请小朋友给娃娃排排队,从小到大给它们排排队;然后再从大到小给它们排排队。
二、运用各种形式,进一步感知大小排序。
1、游戏“给娃娃送礼物”练习大小排序。
师:娃娃想玩汽车,现在请小朋友把大汽车送给大娃娃,小汽车送给小娃娃玩。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做法。
2、出示礼物包,引导幼儿练习操作大小排序。
组织幼儿观察礼物包中的礼物,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进行排序。然后相互交流排序的'方法和结果。会用目测和重叠法比较物体的大小,并进行排序。
引导幼儿根据礼物的大小为家人分配礼物。如:最大的送爸爸,小的送自己,不大不小的送妈妈。
3、游戏“小商店”尝试江个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鼓励幼儿到“小商店”为家人挑选一件礼物。比较出3件礼物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并按从大到小进行正逆排序。说出结果。如:爸爸的手套是最大的,妈妈不大也不小,自己的手套最小。
三、鼓励幼儿回家与家人一起将3个物体进行排序,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中班数学《排序》教案8篇相关文章:
★ 数学中班教案6篇
★ 中班数学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