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网教案优秀5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写教案时,建议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写教案时,建议设定明确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网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网教案优秀5篇

人教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

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

(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

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

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

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

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

(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思考题。

教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

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

教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如果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则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

教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较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

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则由教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1:如果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学生2:如果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

六、课外阅读

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

人教网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人教网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板书:

4、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削

女孩 捡 塞 快乐

满载而归

人教网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抽、续”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转”,会写“吸、极”两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识字方法让同学们展示识字成果,体会识字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使同学们感悟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风车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风车)

2、怎样才能使风车转起来?(吹一下,有风)

3、只要有风,风车就能转动,多么神奇的风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6、风娃娃

(注意娃娃要读轻声,再来读一次)

二、初读课文

想了解“风娃娃”吗,那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书中的枫叶老师或者同桌的小朋友,读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现在我们请小老师们教我们认读生字吧。

2、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方法

刚才你们是怎么学会生字的,把你好的识字方法告诉大家吧。

只要我们掌握识字的方法,我们就能很快地掌握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小朋友们真棒!风娃娃都笑了。

风娃娃长大了,风妈妈说----引读女同学模仿风妈妈来对风娃娃说说。

2、风娃娃一听可以为人们做好事了,可高兴了,你们看他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谁能看图说说。(板:风车慢慢转动用力吹秧苗喝足水)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动人的画面写下来的。(自由读读第二节)谁把这段话读正确。注意转是多音字,转动(齐读开火车读),齐读句子。

当风娃娃看见风车慢慢地转动,抽上来的水只能断断续续地灌溉田里的秧苗,他是怎么想的?于是他----引读多么乐于助人的风娃娃,谁来读读。

“吸”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谁发现吸为什么是口子旁?

谁来模仿风娃娃做作动作。谁能把风娃娃的动作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风娃娃就这么用力地吹着,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向田里流去。秧苗----引读。

风娃娃看到自己能为人们做好事了,多开心呀,你们能把风娃娃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是呀,连秧苗也在夸风娃娃了,谁来读读。

让我们再来到田野,给这动人的画面配配音,请你们当风娃娃,读风娃娃的两句话,再请个同学们读叙述部分,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3、风娃娃还为人们做了什么好事呢?你们能自学第三小节吗?

自学要求:

1、看图说说。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2、读读课文。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交流:看图说说。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板书:纤夫用力拉船船飞快行驶)

当纤夫用力拉船时,风娃娃急忙跑过去帮忙,多热心的风娃娃,谁来读读。(指名读)

当纤夫遇到困难时,是风娃娃帮助了他们,他们十分感激风娃娃,你能把纤夫们的感激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小老师带读、男女比赛读)

当别人有困难时,风娃娃就急忙去帮助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夸夸风娃娃吧。齐读

4、风娃娃还会帮助人们做什么事,你能展开想象说说吗?

我会说:风娃娃还来到--------看到---------------,他-------------------------------------

于是,风娃娃想:引读

是不是只要风娃娃用力吹就能帮助人们做好事?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五、推荐课外读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风的知识,有空看看《半小时阅读》《拓展积累》《中国百科知识全书》

六、巩固识字

1、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学得很认真,等一会儿我来考考大家的生字,看谁记性最好。先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默默地记生字,如果有哪个生字不认识了,轻轻地问问同桌。

2、识字游戏:这是个识字魔方,你们能读出磨房上的词语吗?(齐读、开火车)

3、写生字

嘘,老师听见有两个生字娃娃在说悄悄话了,他们说不知道我们二(6)班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我们长的挺象的?(我的发现)

口子旁的是“吸气”的吸,木字旁的是“北极”的极。我们可要把他们区别开来。

他们又说话了,我来听听他们说什么?你们能把我们正确地写到田字格中吗?

他们的右边都是个“及”,注意他的笔顺是---请小朋友们先看看他们的右边的及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再描一描,体会一下及字在田字格的写法一样吗?看完后在书中先描一描,老师请个小朋友来写写。(同学们选其中的一个写)

小朋友观察这样仔细,只要用正确的姿势写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写得漂亮。

在本子上写两个,评评自己这两个字哪个最漂亮,打上五角星,再模仿这个漂亮的字,看看第三个字能否超过他?(同学们互相展示自己的书写)

人教网教案篇5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人教网教案优秀5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反思5篇

网小鱼的教案推荐6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计划5篇

小学美术人教版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参考6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模板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6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参考7篇

人教网教案优秀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