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实施效果应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来评估,通过教案的反复实践,教师能够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数列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数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数学数列教案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重难点
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教学过程
?复习要求】熟悉与数列知识相关的背景,如增长率、存款利息等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抽象转化的能力以及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应用仪式。
?方法规律】应用数列知识界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数学模型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并确定其首项,公差或公比等基本元素,然后设计合理的计算方案,即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列应用题的关键。
一、基础训练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20分钟*一次一个*为两个,经过3小时,这种细菌由1个可繁殖成
a、511b、512c、1023d、1024
2、若一工厂的生产总值的月平均增长率为p,则年平均增长率为
a、b、
c、d、
二、典型例题
例1:某人每期期初到银行存入一定金额a,每期利率为p,到第n期共有本金na,第一期的利息是nap,第二期的利息是n—1ap……,第n期即最后一期的利息是ap,问到第n期期末的本金和是多少?
评析:此例来自一种常见的存款叫做零存整取。存款的方式为每月的某日存入一定的金额,这是零存,一定时期到期,可以提出全部本金及利息,这是整取。计算本利和就是本例所用的有穷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用实际问题列出就是:本利和=每期存入的金额[存期+1/2存期存期+1利率]
例2:某人从1999到20xx年间,每年6月1日都到银行存入m元的一年定期储蓄,若每年利率q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的存款本息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xx年6月1日,此人到银行不再存款,而是将所有存款的本息全部取回,则取回的金额是多少元?
例3、某地区位于沙漠边缘,人与自然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到1999年底全地区的绿化率已达到30%,从20xx年开始,每年将出现以下的变化:原有沙漠面积的16%将栽上树,改造为绿洲,同时,原有绿洲面积的4%又被侵蚀,变为沙漠。问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全县的绿洲面积超过60%。lg2=0.3
例4、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某市去年11月分曾发生流感,据资料记载,11月1日,该市新的流感病毒感染者有20人,以后,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者增加50人,由于该市医疗部门采取措施,使该种病毒的传播得到控制,从某天起,每天的新感染者平均比前一天的新感染着减少30人,到11月30日止,该市在这30天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共有8670人,问11月几日,该市感染此病毒的新的患者人数最多?并求这一天的新患者人数。
数学数列教案篇3
教学 目标
(1)通过 教学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 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 教学 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 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 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 (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 ,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 板书 )即 , ①
, ②
②-①得 即 .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 项和 ,如何化简?
( 板书 )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 ,即
( 板书 ) ③两端同乘以 ,得
④,
③-④得 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的取值)
当 时,由③可得 (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 时,由⑤得 .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 的数列的和,其中 为等差数列, 为等比数列.
( 板书 )例题:求和: .
设 ,其中 为等差数列,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 ,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
两端同乘以 ,得
,
两式相减得
于是 .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 项和.
四、作业:略.
五、 板书 设计:
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例题
数学数列教案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5.5…;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10 510.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78.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
生:1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
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1)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2)对于数列{an},若an-a 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__,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叫做公差.
师: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条件,更是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生: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
师::很好!
师:请同学们思考:数列(1)、(2)、(3)、(4)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生:数列(1)通项公式为5n-5,数列(2)通项公式为5n+43,数列(3)通项公式为2.5n-15.5,….
师:好,这位同学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求出了这几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实质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结果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下面我们来共同思考.
[合作探究]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到的,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什么?
生:a2-a1=d,即a2=a1+d.
师:对,继续说下去!
生:a3-a2=d,即a3=a2+d=a1+2d;
a4-a3=d,即a4=a3+d=a1+3d;
……
师:好!规律性的东西让你找出来了,你能由此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生:由上述各式可以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
师:很好!这样说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了.需要说明的是:此公式只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猜想,你能证明它吗?
生:前面已学过一种方法叫迭加法,我认为可以用.证明过程是这样的:
因为a2-a1=d,a3-a2=d,a4-a3=d,…,an-an-1=d.将它们相加便可以得到:an=a1+(n-1)d.
师:太好了!真是活学活用啊!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证明就可以放心使用这个通项公式了.
[教师:精讲]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
即a1=am-(m-1)d.
则an=a1+(n-1)d=am-(m-1)d+(n-1)d=am+(n-m)d,
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这是变通的通项公式)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
[例题剖析]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师: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什么?你能求出它的第20项吗?
生:1这题太简单了!首项和公差分别是a1=8,d=5-8=2-5=-3.又因为n=20,所以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a20=8+(20-1)×(-3)=-49.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2)小题怎么做.
生:2由a1=-5,d=-9-(-5)=-4得数列通项公式为an=-5-4(n-1).
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师:刚才两个同学将问题解决得很好,我们做本例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公式,实质上通项公式就是an,a1,d,n组成的方程(独立的量有三个).
说明:(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
?例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例题分析:
师: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根据什么?
生:只要看差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师:说得对,请你来求解.
生:当n≥2时,〔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
an-an-1=(pn+1)-[p(n-1)+q]=pn+q-(pn-p+q)=p为常数,
所以我们说{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p.
师: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
(1)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2)若p≠0,则an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n,an)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p,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3)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课堂练习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笙.
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__).∴a4=4×4-1=15,a 10=4×10-1=39.
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
所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所以a20=-2×20+12=-28.
评述:要求学生: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某一个数列的其中一项,其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个正整数n值,使得an等于这个数.
解:根据题意可得a1=2,d=9-2=7.因而此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1)×7=7n-5.
令7n-5=100,解得n=15.所以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
(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由题意可知a1=0,,因而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令,解得.因为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
课堂小结
师:(1)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2)要注意什么?(3)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 n-a 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
数学数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并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的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数列的定义,请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表示数列有哪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2.由生活中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1).国际奥运会早期,撑杆跳高的记录近似的由下表给出:
你能看出这4次撑杆条跳世界记录组成的数列,它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
48、46、44、42、40、38、36、34、32、30
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相邻两个数字的差总是一个常数,数列①先左到右相差0.2,数列②从左到右相差-2。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1.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以下几点: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0.20,-2。
在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我将给出练习题,以巩固知识的学习。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3,5,7,…… √ d=2
2.9,6,3,0,-3,…… √ d=-3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边引导边提问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a2 - a1 =d即:a2 =a1 +d
a3 – a2 =d即:a3 =a2 +d = a1 +2d
a4 – a3 =d即: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n=a1+(n-1)d
a2-a1=d
a3-a2=d
a4-a3 =d
……
an –a(n-1)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n-1)d
即an=a1+(n-1)d (Ⅰ)
当n=1时,(Ⅰ)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三.应用举例
例1求等差数列,12,8,4,0,…的第10项;20项;第30项;
例2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四.反馈练习
1.p293练习a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五.归纳小结提炼精华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n-1) d会知三求??
六.课后作业运用巩固
必做题:课本p284习题a组第3,4,5题
数学数列教案篇6
教学 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 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 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 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 和 两种情况.
教学 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 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数学数列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