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通用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评估方法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通用6篇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篇1

一、设计意图。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总是在尝试着适应社会,他们通过活动与成人或同伴接触、交往,慢慢地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以及行为方式,逐渐使自己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为“社会人”。根据幼儿社会化进程特点,我园在建构社会领域课程中,注重培养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完整人才,在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总体地反映社会要求和社会状况,深入浅出地引导幼儿熟悉、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包括家庭、家乡、国家乃至世界;了解并学会处理自己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萌发其亲社会情感。在组织形式上,积极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手段,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对社会现实特殊反映的一种活动,是幼儿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手段,这具体地体现在幼儿游戏的内容、形式和规则中。

在游戏中幼儿能心情愉快、自主地活动、能积极反映他们所接触的事物,现实生活中的要求,身体力行模仿成人的活动,并在与同伴相互游戏中,学会如何分工和适应群体生活,从中实践了轮流、谦让、分享、协作等行为规范,较好地积累了社会经验,为幼儿日后成为社会合格成员打好基础,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下面具体介绍我园组织大型社会性游戏活动“精彩小世界”的设计。该活动是在幼儿已经对家乡、祖国以及世界一些国家有了粗浅认识的基础上举行的,旨在让幼儿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体验与各种民族、各种肤色的人种友好往来的美好情谊,并学会相互了解、合作、遵守规则等良好行为规范。通过初步接触跨国公司教育,让幼儿开阔视野,增强主动探索欲望,萌发产生了解和关心我们的世界,使他们从小就有初步的全球意识。

二、活动目标。

(一)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懂得应该互相遵重、和平共处,初步萌发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

(二)学会与同伴相互协商、分享、谦让、互助等基本交往技巧,并获得相应内心体验。

三、活动准备。

丰富幼儿一些与游戏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师生共同创设好所负责的游戏场地和材料。

四、过程。

(一)各班幼儿自己协商所开设主题的角色分配,按自己意愿装扮成不同人种的社会角色。如金发的小姑娘、黑人爸爸等,同伴之间可互相帮助化妆、打扮。

(二)小班三位老师以导游身份,分管班内三个“旅游团”,手持“信用卡”,乘坐“旅游车”到各个旅游点游玩。大班和中班可自由组合成某一家庭成员的关系去游玩。如扮演“爷爷”“奶奶”可以共同去找一个“小孙女”。

(三)各游戏主题的内容和指导。

1、世界餐厅

(1)日本料理

目的:在游戏中初步感知、了解日本有趣的饮食方式,学习礼貌交往技能。

准备:训练几位日本料理的“服务员”(由幼儿扮演),并学说几句简单日本礼貌用语:您好!欢迎光临等;自制日本饮食品:海鲜、豆腐、小豆饭、米团、三色米糕等替代物;师生共同布置“日本料理”店:用印有木板花纹的塑料胶纸铺在地面,并隔成一个个小厢房,厢房内摆放木板桌面,以便“顾客”能跪坐用餐。

重点指导:

①老师以餐厅“领班”的身份参与游戏,提醒身穿和服、脚着木履的“服务员”用自己已有感知经验和想象,学习以日本礼仪向“顾客”提供服务。如:“领班”可带领“服务员”站在日本料理门前迎候“顾客”,当“顾客”来临时,用日语问候、弯腰鞠躬,并引进入厢内……在厅内可播放“樱花”歌曲,“服务员”可随时跳日本舞为“顾客”助兴,“顾客”也可即兴换上木履跳日本舞等服务项目。

②引导“顾客”用餐时,根据已有经验模仿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如“顾客”入厢时要脱鞋并用跪坐方式进餐。如果“顾客”忘记或不懂日本料理的饮食方式,“领班”或“服务员”中随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2)潮汕风味馆

目的:进一步了解潮汕小吃的特点,会自制潮汕小吃2至3种,学习有礼貌地接待客人的技能。

准备:提供各种米果印、面团、竹叶、湿报纸团等半成品材料;红桃米果、水晶球、粽球等各种风味小吃的替代物若干;各种盘碟、汤匙、筷子等潮汕餐具和炊具玩具几套;“厨师”和“服务员”的服饰。

重点指导:

①引导“厨师”根据“顾客”口味,利用半成品材料制作各种潮汕小吃。如教师以“顾客”的身份向“厨师”提出自己要吃什么口味的粽球,让“厨师”用竹叶包“馅肉”(湿报纸碎),并多放些其他“虾米”或“鸡蛋”的配料等情节,使“厨师”懂得应以服务顾客为主,让“顾客”吃得满意才有生产做的道理。

②引导“服务员”用已有潮汕风俗服务方式的经验招待“顾客”。如可适时为“顾客”冲上潮汕工夫茶;或播放潮剧、潮乐,并模仿潮人乐手摇头脑演奏以招揽生意;教师还可以“顾客”身份向“风味馆”预订小吃,引导“服务员”开设“送货上门”等的服务项目。

世界餐厅除了开展“日本料理”、“潮汕风味馆”的主题外,还同时开展了“麦当劳餐厅”、“中国烹调”等主题(具体活动内容可根据幼儿实际需要而定)。

2、世界风俗村

村内分设有中国和西欧风俗村,区内有各具特色的节日游戏。

(1)狂欢节。

目的:感受西方狂欢节的欢乐场面,尽情领略狂欢的乐趣。

准备:各式假面具:王子、公主、巫婆、精灵、小丑等。

重点指导:

当“游客”投币后,可自选喜爱的面具带上,然后播放狂欢舞曲尽情狂舞。老师以“游客”的身份戴上假面具与其它“游客”一起手舞足蹈,有时可做一些滑稽动作来调动狂欢的气氛,以此带动其他“游客”,并引导他们尽量与更多的“游客”交换舞伴、面具,扩大交往范围。

(2)春节。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的习俗,感受其欢乐、祥和的气氛。

准备:女“工作人员”头扎红头绳,身穿“如意衫”,男“工作人员”头戴留有辫子的.“乡绅帽”;面团、色纸、红纸袋等若干;舞狮头二个;录音机二台。

重点指导:

当“游客”投币后,“工作人员”向“顾客”恭祝新春快乐,并发送纪念品及礼物。教师以“游客”的身份引导其他“游客”见面时互相祝贺,如:“新年好”、“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等等,并互送新年礼物;也可按意愿去观看舞狮表演、学习随鼓点挥舞狮头;或去剪贴对联、窗花,或去参加包饺子、团汤圆,或去玩“放鞭炮”游戏等活动内容。

(3)圣诞节。

目的:感知西方最盛大的节日,并体验由此而带来的乐趣。

准备: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一位(幼儿扮演);若干小礼品放于大袋中。

重点指导:

当“游额”投币后,可与其他“游客”一起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圣诞老人”向“游客”散发礼物,幼儿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礼物、贺卡或请“圣诞老人”把自己制作的礼物送给所喜爱的人;或装饰、布置圣诞树等。

(4)泼水节(主要模仿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活动泼水节,“水”由泡沫碎代替,具体内容从略)。

3。世界风景摄影楼(把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与幼儿玩开照相馆游戏相结合,具体活动内容从略)。

4。环球银行

目的:为参加各游戏点提供流通服务。

准备:制作xx的替代物;有“储蓄”、“取款”等窗口标志,大量塑料花片。

重点指导:

“工作人员”会按“顾客”所持的xx面额兑换成零散的“硬币”,以便使“顾客”能参与游戏。提醒“外国人”办理取款手续时,使用英语“hello”与人招呼,中国人则用普通语“您好”等礼貌用语。

5。交通公司

目的:使各游戏之间得到自然联系,学习遵守交通规则。

准备:用大纸板箱制作成大型的“公共汽车”、“的士”等交通工具;交警衣服、帽子2套;设置红绿灯牌和候车站。

重点指导:

教师以“交警大队长”身份检查“司机”是否按交通规则行驶,并清楚各个游戏点的路线,热情接待乘客。

(四)游戏自然结束,师生共同评价。

五、效果评析。

(一)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所表现的心理特征。由于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打扮自己所喜爱的人种、社会角色,所以他们去扮演过程中始终显得很自信、独立性强,颇有创造性。他们由于受自己喜爱的角色行为支配,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合作、互助、分享、相互尊重等良好社会行为规范。如有一个“顾客”走进“日本餐厅”后,不脱鞋就坐在木板上用餐,“服务员”马上给予提醒:“先生,这是日本餐厅,应该把鞋放在厢外面。”扮演“顾客”的也很乐意改正,连说:“对不起,我忘了。”他们在游戏中已经学会尊重别人习惯,遵守游戏规则,懂得不能无所顾忌、由着性子,学会了自我控制。总之,在游戏中,他们能以礼相待、相互尊重,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在这良好的氛围里大家也乐意按游戏规则做事,该投币的投币,该排队的排队,已能初步表现出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符合的行为规范。

(二)感受世界丰富多彩文化生活,萌发了世界人类一家亲的美好情感。

实践是人产生情感的基础,在整个游戏中幼儿始终在充满“世界公民”、“世界餐厅”、“世界风俗村”的环境刺激下,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亲密无间、友好往来,亲如兄弟姐妹般地一起尝试各种有趣的“进餐”方式,一起玩耍各种民俗游戏,共同感受“世界”生活文化的多样性,在他们的心中丝毫没有歧视、抗争和敌意的成份,在这美好、温馨的“世界”氛围里感受到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和平共处的情感熏陶,“世界”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已经是“人类的大家庭”,他们长大之后将会更珍惜、热爱这个人类的世界。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篇2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提问:

( 1 )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 3 )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 4 )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 1 )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 3 )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 ; 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 4 )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 5 )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 6 )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 24 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7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 小时。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 、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 1 )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 2 )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 3 )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 (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4 )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 5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 6 )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 7 )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8 )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会逐渐发生的?

3 、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 1 )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 3 )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 4 )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提问:

(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2 )什么是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 3 )一天 24 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 4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了多少周?

( 5 )为什么一年有 365 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团纸球和套皮筋的方法制作毛毛虫,并尝试为毛毛虫贴眼睛。

2、通过练习捏、揉、团、抓的技巧,增强幼儿双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活动准备:

制造成型的毛毛虫一个、裁成小块的报纸若干、袜子人手各一、皮筋若干、托盘、小筐。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哦。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呀?

咦,是谁呀?(毛毛虫)它长得什么样子呀?他的身体是…?

小结:毛毛虫长得长长的,他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

二、通过观察分析,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毛毛虫的制作材料。

1、出示范作:师:张老师这儿也有一条毛毛虫,猜猜看这条毛毛虫是用什么做的呀?

是的呀,它的身体是用袜子做的。

那里面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看看。是什么呀?对啦,是报纸球。

2、小结:噢!原来用袜子和纸球就能做毛毛虫了。

三、教师示范。

1、师:你们想不想做一条毛毛虫?恩,都想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做的'!

2、师:(播放视频)这是一只?(袜子)这是袜头,有洞洞的是袜口。拿起一张旧报纸,团、团、团、团成球。打开袜口往里塞,塞、塞、塞、塞到底!最后套上橡皮筋,瞧,毛毛虫的第一节身体就做好了。接下来要做第二节身体啦。拿起旧报纸,团、团、团、团成球。打开袜口往里塞,塞、塞、塞、往里塞!橡皮筋往里套,哇,第二节身体也做好了。就这样,一个一个塞塞紧,身体做好了,贴上两只小眼睛,毛毛虫做好了。你们看懂了吗?

3、(出示步骤图)第一步是拿起一张旧报纸,团、团、团成球,第二步是打开袜口往里塞,塞、塞、塞、塞到底,橡皮筋往里套,贴上两只小眼睛,贴眼睛的时候别忘了把撕下来的双面胶放到盘子里。哇,一只毛毛虫做好了。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

1、师: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呀?恩,都想的。桌上给你们放好了材料,请你们去试一试。做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看看步骤图,也可以请老师帮忙。好了,开始吧。

(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观察以下内容:幼儿能否将纸揉成球,帮助幼儿将纸团塞入袜子中,并将皮筋套在袜子上。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将毛毛虫的眼睛贴上。)

四、讨论分享。

师:先做完的孩子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你做的毛毛虫是什么颜色的?都完成了吗?好,把你们的毛毛虫送到草地上,孩子们,你们知道毛毛虫长阿长,最后会变成什么呢?是呀,会变成美丽的蝴蝶。下次我们来做一做漂亮的蝴蝶,好吗?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品尝饼干,区别甜和咸。

2、体验制作饼干的乐趣,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1、 各种饼干。

2、 果酱

3、 布垫。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引出课题。

“你看我变出什么?”“是怎么样的饼干?”“像什么?”

二、 品尝饼干:

1、 尝尝饼干的味道,区别甜和咸。

2、 吃吃说说,饼干像什么?

三、 制作夹心饼干。

四、 游戏《夹心饼干》。

鼓励幼儿找朋友玩夹心饼干的游戏。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走路时眼睛看着前面,一个跟着一个走。

2、知道走的时候不推挤、不远离集体。

3、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4、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1、小鸭子头饰一个。

2、多媒体教学资源《小鸭子学走路》。

3、幼儿用书第24-26页。

活动过程:

1、出示小鸭子的头饰,引导幼儿尝试表现小鸭子的叫声和走路的姿态,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讲述故事《小鸭子学走路》,引导幼儿知道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好处。

(1)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小鸭子学走路》。教师讲述故事。

(2)组织幼儿说一说:鸭妈妈要带着小鸭出去玩,小鸭子心情怎么样?刚开始小鸭子都能走出家门吗?为什么走不出去?鸭妈妈是怎样帮助他们的?我们要学小鸭子怎样走路?

(3)小结:小朋友走路时眼睛看着前面,一个跟着一个走,靠路的右边走,不推挤,不掉队,不远离集体。

3、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区分图片中做法的正误。

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第26页《谁做的对》。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小朋友们正在做什么?谁做的对?为什么?

4、游戏《我学小鸭来走路》。

教师扮演鸭妈妈,幼儿扮演鸭宝宝。教师带领幼儿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并提醒幼儿行走时要爱护同伴,不推挤。

教学反思:

?一个跟着一个走》教学活动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领域,可以是健康,在户外练习一个跟着一个爬做游戏。也可以是艺术领域,请孩子手指蘸上颜料,在长画纸上一一印花源泉,表现小蚂蚁整齐排队的情景。而我的这次教学活动主要在语言领域开展,以《小鸭子排队》的故事贯穿,激发幼儿平日在生活中下楼、排队时要一个跟着一个走,边念《小鸭子》的儿歌又能提醒幼儿部抢先、不落后。

在活动过程的组织过程中,我出示挂图,先完整得讲述《小鸭子排队》的故事并提问: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故事里面有谁?第二遍故事是分段讲述,用录音机。换种模式的讲述,对幼儿来说有新鲜感,而且不易厌烦。托班的幼儿思维记忆能力较为薄弱,理解能力也欠缺。分段进行,更加有利于记忆、复述和理解,也能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第二个环节的提问:鸭妈妈要带着小鸭去做什么?小鸭子心情怎么样?刚开始小鸭子都能走出家门吗?为什么走不出?后来又是怎么走出去的?太阳公公是怎么夸奖小鸭的?小鸭弟弟怎么了?后来鸭妈妈怎么帮助它的?一连串根据段落内容的提问,基本把整个故事串联了起来,易于幼儿理解和记忆,也深化了重点,得出要一个跟着一个走的道理。提问针对的内容有复述、简单的.概括、想象与思考。在帮助幼儿理解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可能对于拥挤现象和一个跟着一个走可能想象得不是很周全,我就拿来了唐老鸭可以变形的玩具。让变形玩具挤成一堆,又排列成一竖排走,来使道理具体形象化。多种教具的应用,也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不易疲劳。

最后学习《小鸭子》的儿歌,经过前半部分的学习,部分孩子已有些疲倦了,根念儿歌也会显得乏味。我就临时换了个方法,让孩子动起来学。先鼓励幼儿根念我的儿歌,并且在我背后一个跟着一个走起来,然后又变成小矮人,一个跟着一个走,改编为念小矮人排队走的儿歌。同理,又变换了高人、小鸭、小鸟、小白兔等。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思维活跃的孩子始终集中在那么几个,自己有几次也忽略了其他的孩子。另外,托班的孩子经常说出来的都是几个语词,很难把话说完整,再接下来的时间还需要在语言表达上再多加激励。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2.发挥想象大胆用手指头变魔术,感受手指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理解儿歌内容,能边念儿歌边做手指动作。

二、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

三、活动过程

①以手指变魔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教师握紧拳头):“你们知道我手里藏着什么吗?这里头藏着我的一家。(教师带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

师:有几个手指呀?一起数一数,12345。

师:这5个手指,它们还会变魔术呢,你们想不想看看?

(分析:组织幼儿做一做,说一说,数一数,有效激发了幼儿观看手指头变魔术的兴趣。)

②结合多媒体课件,分段学习儿歌

师:魔术表演开始,妈妈的手指伸出来,(教师伸出一个手指)想一想一个手指头可以变什么?(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

师:会变出什么呢?一起看看)

师:一个手指头变成什么了呀?我们也来学念咒语变魔术,五个手指全躺下,妈妈伸出来:(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师:二个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师:看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师:三根手指头又可以变成什么?(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学说语句三根手指头变成xx)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分析:第二环节分段学习儿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结合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再让幼儿观察动画说一说手指变成什么,并动手学一学,念一念,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轻松掌握这则手指游戏。)

师:四根手指头又会变成什么呢?(引导幼儿拓展思维想象)

师:看看到底会变出什么?

师:四个手指头变成什么了呀?看它身上有很多颜色,四个手指头变成花蝴蝶,咒语怎么念?(引导幼儿仿编)

师:咒语对不对,一起听一听。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小结前四段

师:那五个手指头会变成什么呢?

师:看看到底会变出什么?(引导幼儿仿编)

(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儿歌)

(分析:经过前三句的练习下,幼儿对句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后两句请幼儿看画面尝试仿编。这样先让孩子自己探索动作,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感受手指游戏内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③完整欣赏学习儿歌《手指儿歌》

师:手指头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儿歌《手指儿歌》……(带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的念儿歌1-2遍)

(分析:此环节让幼儿对整首儿歌有个完整的感受,并以让幼儿变魔术的方式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学念,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1。)

④延伸:

1个手指头还可以变成什么?

2个手指头还可以变成什么?你们也可以把它们遍成儿歌。

(分析:最后引导幼儿创编手指儿歌及动作,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还能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自己的发现,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四、案例反思

儿歌是幼儿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它以短小活泼、语言单纯简明、韵律响亮而被幼儿接受。《手指儿歌》这首儿歌充分让幼儿体验了手指头变魔术的趣味性,并有效提高幼儿的观察、想象、表述、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意志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活动一开始,我就以手指头变魔术的方式导入,带领幼儿做一做,说一说,数一数,激发幼儿观看手指头变魔术的兴趣。

第二环节,结合多媒体课件,分段学习儿歌,体验手变魔术的乐趣。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引导幼儿猜猜、说说,使幼儿对老师变出的小动物新奇不已。为了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我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边做动作,边学习儿歌,使本来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样,孩子们体验到了共同游戏的快乐。

第三环节完整欣赏学习儿歌《手指儿歌》,让幼儿对整首儿歌有个完整的感受,并以让幼儿变魔术的.方式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完整学念,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1。

最后环节,仿编部分,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探索手还可以变出什么。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还能让孩子们牢牢记住自己的发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更直接的表演经验,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望。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与花有关美术教案通用7篇

中班有关蒜的教案6篇

幼儿园有关布的教案优质6篇

幼儿园有关布的教案6篇

幼儿园有关纸的教案优质6篇

大班有关虎的教案优秀6篇

大班有关书的教案6篇

有关光和影的幼儿园中班教案最新6篇

有关光和影的幼儿园中班教案6篇

2023年小班教案通用6篇

小班和书有关的教案通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