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物事迹通用8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事迹材料也有助于真实展现个人或团体的价值与贡献,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务必要强调语句通顺,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名人物事迹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名人物事迹通用8篇

名人物事迹篇1

顾诵芬对航空的兴趣始于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时期。当时,哥哥顾诵诗就读于市区里的崇德中学,学校里的学生用硬一点的纸板做滑翔机,用橡皮筋弹射。哥哥把学校里做好的滑翔机拿回家里,带着弟弟顾诵芬在空旷处放飞。在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顾诵芬,他以极大的兴趣与哥哥一起开始制作,一起在外放飞。入读中学后,他又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传记——《一个飞机设计师的故事》。这是苏联飞机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的自传。

“1937年七七事变,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飞机排得很整齐往西边去,紧接着就是炸弹响。1939年我们到上海,二战快结束的时候上海(日军驻地)经受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所以我知道二战美国人之所以占优势,就是他们的空军厉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后,顾诵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顾诵芬大学毕业。因为抗美援朝,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上级组织决定,这一年的航空系毕业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面对母亲的不舍,怀揣着航空梦想的顾诵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与他同一批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飞机设计和航空技术研究部门,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机关。一心想设计飞机的顾诵芬,因此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开心。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9篇《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名人物事迹篇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高凤林的工作经历

高凤林1980年技校毕业分配到发动机制造车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他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在焊接方面怀揣超人的独特技能,是年轻技术工人中理论与实践实现最佳结合的典范。在型号生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法等大型攻关项目,特别是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生产、科技攻关中,他多次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以非凡的胆识,严谨的推理,娴熟的技艺攻克难关,并结合自己对焊接过程的特殊感悟,深刻理解,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为国防和航天科技现代化,为型号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多次受到李鹏、尉健行、xx、刘华清、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高凤林的个人贡献

贡献1

在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高达80多米的全箭振动试验塔是“长二捆”研制中的关键,而塔中用于支撑火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的关键,该材料特殊,要求一级焊缝。高凤林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保证工艺性能的工艺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动大梁的焊接攻关,保证了振动塔的按时竣工和长二捆火箭的如期试验,保证了澳星的成功发射,该工程获得部级项目一等奖。日前,在载人航天工程升级测试中振动大梁焊接质量依然良好,承力从360吨提高到420吨,大梁安然无恙。

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由于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给焊接加工带来诸多难题,尤其在发动机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与超薄材质在复杂结构下的对接焊,多次泄漏,高凤林经过反复分析和摸索,终于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措施,攻克了难关。在首台发动机大喷管将被判死刑的关键时刻,高凤林化险为夷,将第一台大喷管推上了试车台,保证了长三甲等型号火箭的研制进度。后连续生产多台,气密试验均一次通过,作为主要完成人,该喷管的制造工艺荣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长三甲、长三乙已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三号,菲律宾马部海等大型通讯卫星,并即将成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贡献2

在国家某重点型号任务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多次受命攻克难关,保证了我国重点型号武器的顺利研制;在国家某特种车的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充分运用焊接系统控制理论,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组件的生产工艺难关,保证了国防急需,其中后梁和起竖臂分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某型号发动机试车多次失败,头部生产试验中断,生产无法继续进行,高凤林同志应邀参加,以气保护双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缩焊接等措施终于解决了难关,将试验压力由130个压力提高到180个压力,满足了使用要求,试车得以成功。某型号发动机隔板焊接后易出现裂缝、堵塞等缺陷,有时100%返修。针对这种情况,高凤林大胆提出工艺改进措施,焊出的产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视合格率连续达到100%,该技术获厂、院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某型号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在公司总经理的亲自授命下大胆改进,突破难关,使有关单位近一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仅三天就生产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艺试件,156件产品的生产也只用了一个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证了近一亿产值的产品交付。

贡献3

在国家863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大胆采用新的工艺措施,突破了理论禁区,创造性的运用b值、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解决了有关科技人员久攻不下的难关,多次获奖,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某型号任务国家立项奠定了基础。不断地改进工艺措施,不断地创造新工艺方法,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锻炼了高凤林,他练就出一手卓尔不群的焊接技艺,积累了系统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他在型号攻关中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型号总师、厂、院领导提供技术依据,使长三乙遥二箭(故障处理方案被刘纪原总经理亲率的总公司专家组采纳)、某产品得以顺利发射,也被传为佳话。他运用精湛技艺还修复多台长三甲大喷管,多种型号的焊接工艺改进,及长三、长三甲发动机生产工艺的革新,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共计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一千五百多万元。

贡献4

在公司民用产品真空炉的生产中,高凤林提出的新焊接工艺比原方法提高工效5倍多,节约原材料50%,实现系统批量化生产。仅此一项(节约原材料和提高效率),多年来就为国家节约资金400多万元(该产品也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已销往美国、波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

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经试验换热率达75%,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我国新型节能机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钛合金自行车架焊接是国内一项技术空白,兄弟单位组织技术攻关仍未找到解决办法。临时授命的高凤林经过大量实验,按期焊出了样车,振动实验达20多万次,大大超过了设计振动2万次的要求,填补了该技术国内空白(前航天总公司副总经理夏国洪亲临视察并在航天报头版登载)。

此产品多次参加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中国上海、马来西亚等自行车博览会,受到好评,目前该产品已全部销往欧美、东南亚各国,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协助某研究所攻克了长三甲模盒及大型超薄波纹管的焊接制造难关,使该项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在这之前只有美国等国家生产)。

高凤林个人荣誉

多年来高凤林同志共攻克难关96项之多,1994年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并多次作为厂、院、北京市焊接教练、集团公司命题组长、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好成绩。著有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航天制造技术》、《航天产品应用焊接技术》等刊物。

由于贡献突出,其事迹多次被收入《中华名人录》、《当代人才》、《国际人才》等期刊和中央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节目。授课260课时以上,带徒17名。在钻研业务的同时,高凤林注意提高文化素质,进修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他还积极参与党、团、工会等工作,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青年委员、组织委员、工会分会主席等职,并以自身的表率带动影响青年团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自参加工作以来,安心一线工作,多次谢绝了外界高薪聘请,工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是公司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1991年高凤林以精湛的技术和突出贡献被破格评聘为国家技师,1997年被评聘为高级技师,20xx年又评聘为特级技师。

1983年以来,高凤林同志连年获得厂、院优秀团员、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等称号共二十多项。此外,他还在1986年获北京市国防工业工会优秀积极分子;1991年获部青工技术比赛实际第一、理论第二;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航天百优"十杰"青年、航天部劳动模范、航天技术能手、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1997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称号、1999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名人物事迹篇3

今晚,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有坚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黄张纪清;有跟听力障碍的`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也有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牺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让我最感动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黄张纪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的根据地,所以有很多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他们很可能在某次任务中殉职,但他们依然不畏牺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离开了我们,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勇敢战斗着。

还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动的人物炎黄,炎黄的真名叫张纪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孤儿院,学校,灾区捐赠了许多资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黄的化名填汇款单。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为了捐款,卖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里,默默地坚持做好事。因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黄,人们找了他三十年,直到2014年因为他在银行汇捐款时摔倒被送去医院,人们看到他撒落地上的汇款单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黄。三十年来,他一共捐了几十万元。当主持人问他每次捐款时都怎么想,他却说:捐款只是一个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

名人物事迹篇4

在今年的获奖人物中,有人将毕生奉献给红色信仰,有人把热血抛洒在祖国边疆……他们,用质朴的心灵创造着感动时代的力量,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人生。“守边老人”魏德友。驻守边疆长达半个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76岁的他住土屋、喝咸水,与星月羊犬为伴,与风雪饿狼较量,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的界碑”。

“80后村医”贺星龙“80后”村医贺星龙。他是一名村医,驻扎贫困乡村16年。乡亲有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药费,费用他能免则免。乡亲们说他“比亲儿子还亲”。“公益达人”刘天明。他是一位农民工志愿者,16年来,众筹助学金350多万,帮助留守儿童300多名,成为外来工榜样,带动了更多普通劳动者投身慈善事业。“好姐姐”刘美。一个80后自闭症康复治疗师,11年来她为1000余名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提供康复训练和咨询,为100余名教师提供培训,带动了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胶鞋书记”庞启渊。一个深入一线摸底走访,精打细算制定规划的第一书记。他是村民口中的“胶鞋书记”“过细人”,更是乡亲们心里温暖的自家人、脱贫的领路人。“倔牛”蒋传春。敢于创新的戒毒所长,七年来他倡导“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把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变成“心灵再造的学校”。

3岁高龄的他,仍然工作在一线,想陪大熊猫走到最后。

名人物事迹篇5

2010年杨宁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在大苗山出生长大的她,做了个令人不解的选择,没有留在城市,而是“逆行”回到家乡——融水安陲乡江门苗寨当村官。当时的家乡,封闭和贫困一直是相亲们挥之不去的阴影,人们渴望摆脱贫困,却看不到方向,就像没有月亮的苗寨黑夜,看不到脚下的道路。

她,下决心要做大苗山中的那一轮月亮。考虑到村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杨宁提出了因地制宜地种植高山生态水稻的计划。她说:“大家觉得你种什么都种不好,种不出来。”于是,她卖掉自己的婚房,筹集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带领村民干起来。这一年的秋天高山生态水稻迎来了大丰收,收入增加两倍。

接着,杨宁一门心思带领村民寻找脱贫路子,组织留守妇女成立了“苗阿嫂”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黄金百香果、高山木薯、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牵头创立“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900多万元,使江门村村民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021年元月,杨宁高票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她说:“大家会问,杨主任我种这个行不行?你能不能帮我们卖,大家思想都转变了,他们想要去干事创业的信心就有了,不会说等靠要。”

扶贫首先要扶志,杨宁经常找大家谈心,解读中央政策,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村民们思想认识也得到提高,干事创业变得信心满满。

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而今乡村振兴最前沿的大苗山紧跟时代步伐,2021年5月12日在融水县江门村开设的乡村振兴直播间的首播中,杨宁信心满满的说:“我觉得就是不仅我们脱贫了,我们还要致富,我相信这一定会成为我们江门村的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一个当红产业。” 依托电商,杨宁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有些人离开贫困的大山,便不再回来;而杨宁从城市走进大山,却不再离开。超越世俗的偏见,不让须眉的担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抬望眼,她如同苗山中的一轮明月,用探索与坚守照亮着古老苗寨的乡村振兴之路。

名人物事迹篇6

凌晨0:30,李群结束了最后一场疫情分析会。走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这位“疾控人”在漫天繁星的陪伴下踏上回家的路。

先后两次深入武汉抗疫前线累计工作102天,有超过380天身处疫情防控一线,这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李群的抗疫时间表。

作为党的___大代表,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的李群,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来临时,一次次义无反顾、逆行出征,诠释着“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责任使命。

时针拨回到近三年前,新冠疫情突然袭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9年12月31日清晨,李群和中国疾控中心同事们第一时间赶赴武汉,迅速深入疫情一线,为后期流调工作、全国疫情监测与研判打下基础。

走访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开展现场调研……李群与团队争分夺秒地与病毒赛跑,不舍昼夜地与疫魔较量,在“疾控人”的心中,人民的生命安全重于泰山,时间的意义就是挽救生命。

2020年1月27日,返京仅10天后,李群作为中央赴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再赴武汉,他还担任中国疾控中心援鄂前线工作组组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和122名队员一起,全力投入“武汉保卫战”。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次派出精锐力量,参加全国各地聚集性疫情处置,成立日报专班,365天、24小时运转,截至目前,一直保持一级响应状态……“作为一名‘疾控人’,注定要承担不平凡的责任。”53岁的李群始终牵挂着中心队员们。

站得出来、顶得上去,初心使命铭刻于心。sars、甲型h1n1流感、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北京冬奥会卫生保障……一长串的急难险重任务单和应急处置时间表的背后,李群胸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当公共卫生安全的护佑“急先锋”。

在繁重的应急工作之外,李群承担了多项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站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牵头制定《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提高我国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作出贡献。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李群说,沉甸甸的荣誉令他感受到重责在肩。

“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织密筑牢防护网,为人民生命健康撑起保护伞,这是全国21万多名‘疾控人’的职业信仰。我会为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健康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李群说。

名人物事迹篇7

上星期,老师布置我们阅读经典革命英雄故事书籍,于是,我到东港图书馆借来了《邱少云》,看完后,我被他深深地感动了,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邱少云小时候,他的爸爸是一名船工领袖,带领其他船工和恶霸船主斗争。一天晚上,邱少云的爸爸被鬼船主的打手捆住双手,绑着大石头,抛入河里淹死了。于是他决定为父亲报仇,长大后他参了军,参加了革命。

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斗中,邱少云的部队在夺取“391”高地时,烈火烧到了他的身上,严重威胁着他的生命。那时,他只要跳出来打个滚,就可以把火灭掉。但是,这样整个潜伏部队就会暴露,可能会有许多的战士死亡。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没有这样做,他以惊人的毅力强忍着,直到死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发出一声呻吟。

跟邱少云叔叔相比,我真是羞愧难当。他在烈火中一声不响,而我却连上课的35分钟都坚持不了,有时要和同桌悄悄讲几句话,偶尔还要搞小动作。今后,我要向邱少云叔叔学习,做一个严于律己的好学生。

名人物事迹篇8

虽然珠峰高程测量项目野外工作已接近尾声,国测一大队第一批队员已于日前凯旋,但是还有极少量的珠峰东侧地区基础测量工作还在继续。目前,还有不少交会测量组的队员在珠峰地区默默坚守,他们从3月2日至今,已在高原上连续奋战3个多月。

程璐,交会测量组西绒交会点组长,三上西绒,被其他队员戏称为新一代的“高原牦牛”。据国测一大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介绍,相对来说,西绒点是所有交会测量点中难度的点。当时,二本营指挥韩超斌正为分配任务作难时,程璐主动要求到最困难的西绒测量点,每天挤在简陋的帐篷里,化雪饮水,重复吃着方便食品。虽然条件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一丝不苟完成了测绘任务。

李科,本次珠峰高程测量中负责高程导线、gnss测量和iii7点的交会测量工作。他五次前往海拔5700米的iii7点,帮助重力测量组运送仪器设备到达东绒5800米营地,曾多次前往中绒、西绒,被队友亲切地称为“向导”。“向导”这个词在高海拔地区是一个非常高的称谓,意味着有他在,保命的概率就大得多。

李飞战,东绒2交会测量组组长、天文测量组组长,他带领年轻队员孙文亮,昼夜坚守,只为测量珠峰天空上的星星。由于珠峰地区气候变化极快,往往架设仪器时还是漫天繁星,等他们冒着夜间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架好仪器时,星空却被云雾遮挡。就算是运气好,遇到漫天繁星时,他们也要坚持观测星空整整一夜。

谢敏,东绒3交会测量组组长,本次珠峰测量项目中负责高程导线、gnss测量和东绒3点的交会测量工作。他的父亲谢忠华是国测一大队退休的一名驾驶员,在珠峰测量期间过世,因为测区工作繁忙,谢敏没能回到西安送老爷子最后一程。他强忍着失去父亲的悲伤,坚持在测区努力工作。苦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希望通过繁忙的工作使自己没有闲暇时间来想父亲过世的事。身边的队友都知道他心里难受,但又不知如何疏导,只能看着他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调整。

史志刚,重力测量组组长,除完成珠峰地区加密重力测量之外,还完成了海拔5200米至6000米所有六个交会点的重力测量,在带领其他队员完成海拔6500米的重力测量返回途中时,他们经历了能见度只有几米的暴风雪,所幸平安无事。据了解,他是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一个走遍所有交会测量点的人。

刘泽旭,是一名“测三代”,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此前,他由测绘队员转岗为一名驾驶员,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他又从驾驶员转岗到了后勤保障,负责二本营队员的饮食和所有物资的调配管理,“珠峰肉夹馍”就是出自他手。在珠峰高程测量报名时,他主动请缨说:“我既可以开车,也可以参加具体测绘,最不济我还是一个二级厨师,可以把队员们的饮食搞好,吃好了才能有力气干活。”说到做到,他实现了参与珠峰测量的梦想,也做好了队员们的饮食保障,更是把二本营的物资管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这些国测一大队交会测量组的队友还在珠峰东侧进行基础性测量的扫尾工作,并未返回西安。除了上述的几位,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队员,同样坚守在珠峰地区。当我们在庆祝珠峰登顶测量胜利的同时,也请记住那些还在坚守的人们,等勇士凯旋,盼你们归来。

名人物事迹通用8篇相关文章:

劳模人物事迹材料5篇

消防先进人物事迹5篇

关于人物事迹5篇

革命先烈人物事迹7篇

模范榜样人物事迹7篇

爱国的英雄人物事迹7篇

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材料6篇

创业人物的创业事迹材料6篇

2024作文素材人物事迹7篇

爱岗敬业的模范人物事迹7篇

名人物事迹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