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案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有挑战性的教案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一份内容详实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杨桃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杨桃教案7篇

画杨桃教案篇1

妙析教材

这篇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同学们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当训练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建议

1.朗读体会法。让学生在多种读书形式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角色体验法。教学中,建议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3.朗读并积累一些词语。

【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体会法、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在体会、体验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难点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

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谁画得最漂亮?要画得漂亮首先要画得像,要画得像就要做到:一件物品,是什么,就画成什么样。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画画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四、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讲解“倒”的读音,“倒”是一个多音字,在本课读“dào”,它还有另一个音“dǎo”。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发现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4.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五、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教师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老师点拨。

(3)小结:课文讲了“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六、学习“画杨桃”这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我”观察杨桃和画杨桃的句子。

2.理解“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了什么?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我”画的杨桃?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我”听到同学们的笑声后会怎样想。

(老师重点讲解在读人物的对话时,要读出说话人相应的语气。)

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八、梳理板书

画杨桃

“我”:画成了五角星

同学们:哈哈大笑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懂得看问题或做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三、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四、学习第5~17自然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

(1)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

4.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学习第18自然段

1.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2.什么是教诲?为什么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六、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

图课摆座交哈页抢嘻

2.学生认字,给生字注音。

3.学生给生字找词语朋友。(指名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5.学生说一说怎样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6.学生书写。

7.展示交流。

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八、教师总结全文

我们在做事或看问题时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就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九、梳理板书

画杨桃

老师亲自审视让大家轮流看和颜悦色地说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应该怎样做。

十、教学感悟

?画杨桃》一文语言浅显,但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本课的难点。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是其二。在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他事呢”自然地引向学生的生活。

画杨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什么是“叮嘱”?谁在什么时候叮嘱过你,叮嘱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什么是“想当然”?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我老老实实地画,却换来了同学们一阵嘲笑,读读同学们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样?想些什么呢?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课文共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有没有这样的事?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画杨桃教案篇3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画杨桃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提问:

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二、晶词析句,逐层理解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⑴ 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⑵ 我是怎样画的?

⑶ 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⑴ 注意地看。

⑵ 集中注意力看。

⑶ 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⑴ 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⑵ 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 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

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回归整体,深化理解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⑵ 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四、课后习题3,读下边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说话

1、选词填空:

不像而像不要要

⑴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 )想当然,( )实事求是。

⑵ 老师看了我画的杨桃,( )同学那样讥笑我,( )父亲那样要求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⑶ 同学都讥笑我的画( )杨桃,( )五角星。

2、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各说一句话。

【教案述评】

胡红卫老师是湖北省的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的《画杨桃》教案是她1997年参加我省黄冈市教坛新秀评选时的优秀教案。

胡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新颖,注重了语盲文字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教学目标明确、准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怎样做人,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教材理解深刻,把握正确。教师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思想内容和语盲文字训练明确,文中重点词、句、段把握得好,训练形式多样,训练密度大,训练价值大,训练落实得好。

3、教学思路清楚,教师能遵循阅读教学原理,根据文章的思路安排教学。她采取从课题人手,直奔重点,进行中心设疑(同学和老师对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理解重点词、句、段,在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过程中,注重联系,由表及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教学思想端正:

教者在教学中做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5、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注意从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听、说、读、写髓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同时,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注意朝着学生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板书设计独具匠心:

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抓住了文章内容的焦点,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不仅如此,胡老师的教学设计还符合本年级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画杨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画杨桃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实物杨桃;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画一画杨桃。

2、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程序教与学意图

一、看杨桃

1、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杨桃,中间的同学和两边的同学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本节课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板书课题:11画杨桃 再现课文情景为领悟道理奠定基础。

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会认6个生字;

⑵ 会读课文;

⑶ 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字,同学互查,记分;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⑴ 谁读得最棒?

⑵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一个道理。)

让学生学习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评价识字、读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提问

1、默读边读边思考,划出重点词句。不懂得地方提出问题来讨论。

2、老师观察,了解学生默读的情况:

⑴ 是否划出重点词句?

⑵ 是否会提问?

3、评价提问:看谁会问?问的问题最有探究的价值。

例如: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

要在提问方面大做文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齐探究

1、读第一段,讨论:

⑴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要求我?理解:经常、叮嘱、想当然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培养眼力。……)

⑵ 练习朗读。突出“很严”“经常”“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些词。

2、读第二段,讨论:默读,“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画出重点句。“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画画一丝不苟“。

3、学习下一段过渡:同学们认为我画得怎样呢?面对我的画是什么态度?画出重点词句:“哈哈大笑”” “……是这个样子吗?”“……是五角星吧!”不改变愿意。把反问句在成陈述句。概括态度──嘲笑。

用嘲笑的态度读一读同学们的话。为什么嘲笑──不像杨桃。

后来同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读一读后来的话,说一说同学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好意思,知道错了。

4、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老师的动作、语言读一读。说说体会:老师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又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使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老师的态度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后来变得“和颜悦色”。为什么?因为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他的沉思;老师后来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那里了。所以神情变得“和颜悦色”。

5、想一想老师的动作也可以演一演,再读一读老师的话。想一想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想法要说。

意思:

⑴ 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扬子也不同;

⑵ 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

⑶ 应该实事求是。

想法: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仅仅适用于画画吗?

板书: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知道父亲这样做的道理。

让学生知道“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养成了仔细观察认真画画、画准确的习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同学们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师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对老师讲的话要认真读认真想,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升华认识。

五、学表演

1、分小组练习朗读,讨论表演的动作和语言、神情。鼓励同学们创造性的表演。(如果能把老师说的那段话背下来表演更好)

2、学生表演:

讨论: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应该怎样处理。

巩固已经明白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思考。

六、学写法

对话:我们应当学习作者那些写法?

1、运用呼应的手法:

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2、反复描写“笑”。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耐人寻味。

3、准确运用标点:

破折号一处;六处用了问号;四处用了感叹号;三处用了省略号;形象的描摹了同学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幼稚可笑的表现;知错不好意思的样子。

引导学生把读与写自觉联系起来。从读中悟写作方法。

七、抄句子

1、鼓励学生把意思深刻的句子抄下来。

2、读一读资料袋。

画杨桃教案篇7

第一课时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

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①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②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③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④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放得比较轻。

⑤有些地方大家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⑥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

(板书:画杨桃)

3.用实物或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养成给自然段画序号的习惯。请给课文每小节画上序号。

2.主伴读全文。(几位朗读能力棒的学生为“主”,其他同学为“伴”。)

3.课文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难记,你们认为是哪几个呢?

①辨析生字:

叮嘱(右下易错)

教诲(辨认“诲”和“悔”的音和形)

②学习生词: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③多音字:教我画画、倒不如、角度、相似。

设计意图:开始接触课文,把朗读实践的好机会留给学生,不以教师的范读来替代。同时结合学习生字词,这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安排。

三、速读比赛(贯口读)

1.试讲: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画杨桃,我实事求是画,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了我们。)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比赛快读(贯口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设计意图“:贯口”,是表演的一种艺术技巧,是演员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情,一般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朗读要训练学生的口齿伶俐清晰,贯口读是一种好形式,而且极具竞技性。

四、演读课文,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教师作“我”,一学生做老师,其他学生可以选课文提供的台词,更可以自己创作相应的台词。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课内作业

1.选词填空:严肃、严格,教诲、教育。

2.积少成多:写带有“看“”想”意思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语态想象(填空读)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从后面老师的话语可以看出,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肯定是学生问的,而且是无疑而问,带有嘲笑的味道。)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象。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问。)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有个学生取笑说。)

4.领悟写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二、主旨领会(背诵读)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①词语意思;②课文写法;③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3.学生交流的教育意义可能还有:①不要自以为是;②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③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应该成为第二课时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画杨桃教案7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画春天教案7篇

小班语言《画》教案7篇

幼儿园创意画教案7篇

大班有趣的画教案反思7篇

幼儿园画眼睛教案7篇

画太阳小班美术教案7篇

小班树叶画美术教案7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案模板7篇

幼儿端午节画粽子教案7篇

小班语言《画》教案优质7篇

画杨桃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