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航天员的事迹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发我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事迹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特定时代所需要的乐观和坚韧的精神,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航天员的事迹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航天员的事迹7篇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1

致敬桂海潮:潮头登高再击桨

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很难想象,一名头戴眼镜文质彬彬科研人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着星空叩问,成为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在他身上,有着对梦想的执着、对事业的坚守、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支撑着他潮头登高再击桨,逐梦奋进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桂海潮学习,为梦想笃行不怠,为伟大事业奋勇向前,把目标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把梦想写在广袤土地的“苍穹寰宇”,把奋斗镌刻在干事创业的“漫天星辰”,让“航天精神”也在广袤土地上熠熠生辉。

眼前的云雾迷蒙,挡不住眺望的“目光如炬”,把目标指向星辰大海。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学校的广播播放着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桂海潮的心里埋下了遨游星空的种子,十五年之后,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尽管桂海潮已经成为一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的学术研究让眼睛“云雾迷蒙”戴上厚重的眼镜,桂海潮还是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是对未知领域的无限好奇,是敢于跳出“舒适圈”的果敢,是勇于自我挑战的奋勇,支撑着他向着星空逐梦前行。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广大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路上,亦有自己的“星辰大海”,务必要向桂海潮看齐,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考验,聚焦主责主业,勇于跳出“舒适圈”,做“破圈”干部,锚定新目标,迎接新挑战,斩获新收获,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顶梁柱。

前路的委重投艰,喝不退追梦的“大步流星”,把梦想写在苍穹寰宇。两千三百年前,诗人屈原在浩瀚星空下发出《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三百年后,桂海潮怀着对星空的无限向往说道:“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为了实现“飞天”梦想,相较于一般航天员,桂海潮需要接受更多的训练内容,更强的训练强度,更紧迫的训练进度,从6g的过载到8g的过载,注定是一段艰辛的跋涉,但这一切没有喝退桂海潮“追梦”的步伐,他依旧“大步流星”的追赶着。迈向新时代,使命更加艰巨,路途更为蜿蜒,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桂海潮学习,以坚韧不拔的奋斗姿态,舍我其谁的实干担当,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初心和梦想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苍穹寰宇。

未知的浩瀚星河,吓不住圆梦的“一腔热血”,把奋斗镌刻漫天星辰。对于桂海潮来说,星空既神秘又遥远,既深邃而又博大,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把科研成果镌刻每一颗星辰之上是他独有的浪漫。飞向太空之前,记者提问道:“你准备好了吗?”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星空之下,广大党员干部“你准备好了吗?”新的征途机遇与挑战并存、群众的期盼与诉求交织、风险和收获重叠,你是否拥有强健的体魄,去承继革命先辈的旗帜?是否拥有坚不可摧的自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笃行不怠?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去迎接时代浪潮的风起云涌,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向前冲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把奋斗的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2

16年前,当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直刺苍穹,湖北枣阳市杨垱镇沸腾了。从这个小镇农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名字响彻神州大地;

8年前,这个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小镇再度成为热闹的海洋。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飞船乘组指令长,又一次逐梦苍穹;

又一个8年过去了,已是57岁老将的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后,我国第二位三探苍穹的宇航员,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这位出生于荆楚大地的航天老将,正续写着我国载人航天的新传奇。

聂海胜

老将出征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64年,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三探苍穹

杨垱镇明星街北端的一处两层民房,是聂海胜母亲张金秀晚年的住处。

2004年,当地政府得知聂海胜的母亲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挤出有限资金8.5万元,在镇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楼给张金秀居住。

海胜老宅旧址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这栋楼房张灯结彩,门口的空地上摆着一部电视机,当地数千名乡亲在这里聚集,和聂海胜的家人一起见证历史时刻。已中风卧病在床的母亲张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儿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楼房门口挂着气球,乡亲们舞着狮子、吹奏乐器,庆祝航天英雄平安归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聂海胜二度执行“飞天”任务,小镇又一次沸腾。这栋楼门口搭起了象征喜庆的气垫红拱门,拉起写有“海胜在天揽四海胜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的横幅。乡亲们又一次见证出生于枣阳的英雄宇航员,顺利征战太空。

“他是我们的骄傲。”明星街居民张女士说,8年前那热闹的场景她历历在目。

聂海胜的母亲于2010年6月去世,弟弟聂新胜在枣阳城区工作,回镇上这栋房屋的次数较少。“他在枣阳一中上班,在城里有住处,过年也不回来。”张女士说。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栋楼房大门紧闭,门口停满了车。

聂海胜家镇上的房子

得知聂海胜可能三度执行“飞天”任务,张女士由衷地佩服。她说到了火箭升空那一天,小镇可能又会热闹起来,乡亲们将又一次见证历史时刻。

家乡祝福

聂海胜是枣阳的骄傲,更是杨垱的骄傲。

在杨垱镇政府服务中心的外墙,张贴着聂海胜穿宇航服的照片,还有他的个人简介。

距聂海胜老家聂庄两公里外的官厅村,坐落于这里的海胜希望小学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原是杨垱镇官厅小学,也是聂海胜的母校,为弘扬聂海胜的航天精神,枣阳市将学校更名。而聂海胜曾就读的杨垱镇一中,也已更名为海胜中学。

海胜希望小学

海胜中学

海胜中学八年级学生张谨谨说,自己从小就知道英雄宇航员聂海胜的故事,入读海胜中学后,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学习聂海胜的求学故事、英雄事迹和航天精神。就在前不久,学校还组织了会谈,号召大家向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学习,她深受鼓舞。

该校八年级学生杨怡茹说,聂海胜是杨垱镇的骄傲,此次出征太空,希望他胜利归来。

聂海胜曾说,自己儿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多年以后,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翱翔蓝天的空军飞行员,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宇航员,直上九天逐梦。

而且,他的逐梦之旅从未止步。已是57岁的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续写传奇。

聂海胜在“飞天”逐梦的征途上为何奋斗不息?从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他说,人类太空飞行年龄最大的宇航员是77岁,虽然自己已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国家还需要,仍会勇往直前。

“海胜兄弟,你是我们的航天英雄,祝你胜利归来!”站在聂海胜老宅前,堂兄聂金山隔空送上家乡亲人们的殷殷祝福。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3

桂海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是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桂海潮说,正是有了中国空间站这个新舞台,才能有飞行任务的新角色,才能有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这一年,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桂海潮第一时间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有些薄弱。

“干就好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训练结束,他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通过在练习中不断修正,他不但克服了2g过载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尤其是头低位姿态时,整个身体的重量挤压着头部、肩部、胸部,特别不舒服,还伴有恶心。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他在水下反复练习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

2024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3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但也充满压力。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当时,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挑战。”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4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对外正式公布,36岁的桂海潮首次亮相,立刻引发热议:航天员也可以戴眼镜了?

事实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关于航天员戴眼镜的问题,杨利伟此前就介绍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而低度近视的桂海潮,是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名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来自云南保山的北航学霸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施甸姚关镇一个普通家庭。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后更名施甸。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姚关镇。

桂海潮分别在当地的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当地人也称为“施甸三中”)读书, 属于那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17岁的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

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同学和同门、宇航学院教师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间,桂海潮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他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教学科研情况方面,桂海潮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的“飞天”夯实了学术基础。

从追梦人到圆梦人

2018年,当桂海潮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年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大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在周围人眼中,桂海潮性格开朗,乐观豁达。2020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4年6月,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桂海潮出征太空,在家乡云南施甸引起广泛关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形容道,施甸沸腾了!施甸人的朋友圈都是惊喜、赞叹和骄傲。

5月30日上午,在施甸一中礼堂里,施甸党政机关干部、桂海潮的老师同学以及施甸一中高三学生代表收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直播。

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说:“此时此刻施甸人民心潮澎湃,我们将以桂海潮为榜样,传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以及‘__ 奉献一生’的杨善洲精神,大抓教育,狠抓教育,长抓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为施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注入源头活水,以教育之变推动发展之变、施甸之变。衷心祝愿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热切期盼家乡英才凯旋。”

1986年,桂海潮出生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这里距离县城约18公里,桂海潮先后就读于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施甸三中)、施甸一中,2005年,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澎湃新闻注意到,5月29日,施甸县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还公布了桂海潮从小学到高中的毕业照,其中在拍摄初中毕业照时,桂海潮似乎在一旁同学的下巴处比了一个“v”字。

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是高中班主任杨兆东给桂海潮的评价。“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会是第一个首先大声回答的同学,即使他回答的这个问题可能要答错,但是他也会勇敢地说出来。”

桂海潮的弟弟桂海益说,桂海潮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以身作则给弟弟妹妹作出示范,耐心地辅导功课。“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学习上没有办法给予我们太多的帮助,但却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哥哥不仅做到了,而且成为我们的骄傲。”

桂海潮此番叩问苍穹,带给这座小城的不仅仅是荣光。

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报道中,施甸一中教师丁志美说:“桂海潮同学是我们小县城的英雄,也是我们施甸一中的骄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以桂海潮为榜样,朝着既定的目标理想,奋勇向前,不懈努力。”

“我感到非常振奋,桂海潮学长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遨游太空的,我也要用我的汗水和付出,成就自己的梦想,决胜高考,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施甸一中学生李孟杰说。

5月30日,桂海潮曾经就读的施甸三中、姚关镇中心小学也组织学生收看直播实况。

其中,施甸三中学生杨海斌说:“桂海潮学长勤奋刻苦的精神激励了我,在即将到来的中考中,我一定会以桂海潮学长为榜样,勤奋刻苦,信心满满,奔赴考场。”

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小学学生龙波说:“我相信只有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我立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要顽强进取,努力拼搏,力争成为像桂海潮叔叔一样的国之栋梁。”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6

宇航员邓清明资料介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

出生日期:1966年3月16日

宇航员邓清明所获荣誉

2018年1月,邓清明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宇航员邓清明替补24年终圆梦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五号瞄准11月29日23时08分发射,航天员将在太空出差6个月。在这次太空出差名单中,坚持追梦24年的邓清明名列其中。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尝试,飞天梦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夙愿,也是所有载人航天工作者奋发向上的动力。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8年,14名飞行员通过层层筛选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踏上飞天追梦之旅。截至2021年,当年14人中仍在现役的只有邓清明一人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

20多年来,邓清明坚持做一件事,追一个梦,尽管以微小的差距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但从未想过放弃。他24年做了3次备份航天员,有人为他感到遗憾,甚至担心他难以实现梦想。但是,在航天追梦的路上,他从未缺席,始终在场:备份和主份训练的科目、时间、内容、强度以及考核标准并无差别,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考核同样严格;“神九”发射升空时,邓清明在地面和天上的航天员同步把流程走了一遍。因为他相信,“不管是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7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在天宫号空间站展示了一张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邓清明。因为微弱的差距,他先后错过了成为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执飞航天员的机会,并数次进入备份乘组。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坚持训练。他说他永远记得,和自己同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陈全说过,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人们了解了邓清明的故事,给予了他不亚于任何飞天航天员的赞扬和肯定——“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鬓微霜,又何妨?”“你同样是中国航天的英雄。”

事实上,除了邓清明,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有包括陈全等在内的5名直到退役也没能飞上太空的航天员。然而,正是有了他们与战友间相互督促、你追我赶的训练,才让我国拥有了各方面素质均过硬的飞天好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多年一丝不苟地执行备份任务,才让所有参与发射任务的人既踏实又安心。

这样的“备份英雄”,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在2024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检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任务或有主份备份之分,对待任务的态度却没有主份备份之别。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在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为实现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贡献着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正是因为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有诸多像邓清明这样的基石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触摸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面对荣誉竞而不争,面对机会时刻准备,只要尽到最大努力,无愧于最开始对梦想的承诺和执念,即使一生都在备份着,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

2024航天员的事迹7篇相关文章:

2024个人先进事迹范文7篇

2024年防疫个人先进事迹材料7篇

2024年先进个人主要事迹精选7篇

2024最美教师事迹材料范文7篇

2024年优秀党员个人事迹材料7篇

2024抗疫情事迹材料优秀7篇

2024年公安个人先进事迹材料7篇

2024年先进个人主要事迹优质7篇

2024年抗疫事迹材料推荐7篇

2024个人先进事迹范文模板7篇

2024航天员的事迹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