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班教案推荐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互动性的教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批判思维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做出合理判断,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大班教案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大班教案推荐7篇

科学大班教案篇1

设计思路: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大胆亲近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统计表、笔、字卡(粗糙、光滑)等

2、介绍泥鳅生活习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谣flash《捉泥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生互动,了解泥鳅的一般特征,同时激发幼儿探索泥鳅的积极性。)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提升幼儿经验,解决重点:黏液。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1)第一次捉泥鳅

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你怎么捉泥鳅的?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1)师:哪一队胜利了?请你们说说用了什么工具抓泥鳅的?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捉的'多呢?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呢?丰富词:粗糙、光滑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让幼儿感受到探讨科学的问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3、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不能滑滑的,否则有些危险,但人们想了好办法解决了,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问一问,把它记下来,一起交流交流怎样防滑好吗?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科学大班教案篇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风》

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暴风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声音

活动过程

一、播放“暴风”的声音,引起幼儿的好奇。

1.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

你在什么时候听到过风的声音?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你感觉到有风了吗?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

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一扇,脸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二、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

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

(幼儿议论,发言)

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办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4.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幼儿讨论,教师讲解。

(1)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2)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

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这样的风很可恨。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科学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要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在看看、说说、议议、做做中初步了解一些美丽的海南风光。

3、学习用做记录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想法。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美丽的家园》

活动准备:

1、笔、和表格人手一份。

2、猴子的手偶一个。

3、多媒体课件。

4、小红旗人手一面。

活动流程:猴子求救——幼儿帮助猴子找家——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介绍猴岛及一些美丽的海南风光——讨论——当个环保小卫士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猴子求救

1、“孩子们,你们看猴子哭了!”

2、让孩子们看:猴子哭着说“我没有家了,请大家帮帮我好吗?”

(二)幼儿帮助猴子找家

1、“猴子为什么没有家呢?”。让孩子们讨论

2、“你们能不能帮助猴子呢?”

3、“那好,请你们把想出来的办法用标记记录出来,看谁的办法最多。”

4、让孩子们分组画标记,想办法帮助猴子。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说说谈谈自己的好办法

1、“请你们把自己的好办法说一说”

2、让幼儿说各种各样的办法。

3、“你们可真棒,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二)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介绍猴岛及一些美丽的海南风光

1、“猴子喜欢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方,那它喜欢生活在海南岛吗?为什么?”

2、让幼儿说出各种原因。

3、放vcd,介绍猴岛。

4、我们海南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们知道吗?

5、让幼儿说出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

6、我这里也有一些美丽的风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7、让幼儿了解一些美丽的海南风光。(放课件)

8、这么美丽海南,也有一些地方受到了污染,让我们来看一看。

(三)讨论:环境遭受到污染怎么办?

1、让孩子们讨论:这里缺少了什么?为什么会没有游人呢?

2、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3、让幼儿分组画标记做记录,然后再说一说。

三、结束部分:

1、从今天开始,你们愿意当环保小卫士吗?

2、那老师给你们发个小红旗,我们一起去宣传,告诉大家要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

3、走,出发吧!

延伸活动:我们应该怎样做好环保小卫士?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2、教会幼儿如何对所探究的事物做记录,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小壁虎借尾巴》。

2、《动物尾巴记录表》和幼儿人数相等,教师示范图一张。

3、音乐:《尾巴谣》。

【活动过程】

一、音乐:尾巴谣。

幼儿与老师共舞,使幼儿用肢体语言引发对动物尾巴的兴趣。

二、图片引出动物尾巴,并让幼儿大胆说说动物尾巴的形状特征。

1、谜语引出壁虎,金鱼,牛,燕子四种动物。

2、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形状。

壁虎的尾巴像绳子、针····

金鱼的尾巴像扇子·····

牛的尾巴像鞭子、毛笔·····

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3、出示已准备好的四种动物尾巴形状的标记图(出示在展板上)。

三、由课件《小壁虎借尾巴》引出尾巴的作用

1、提问: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出现了哪些动物?有没有动物把尾巴借给小壁虎?为什么?

2、让幼儿大胆的'讲述故事里的动物不借给壁虎尾巴的原因,并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尾巴的作用。

--壁虎的尾巴有着断尾逃生的作用。

--金鱼的尾巴可以帮助它在水里掌握方向。

--牛的尾巴可以赶苍蝇。

--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方向和保持平衡。

3、教师引导性的出示每种动物尾巴作用的标记图(出示在展板上)。

四、出示动物尾巴记录表

1、教师示范画不同的“形状标记”,“作用标记”。

2、请个别幼儿示范画“标记图”。

五、出示ppt多种动物图片

1、幼儿讨论其它动物尾巴有何作用。

出示松鼠、袋鼠、孔雀、鸭子、蜻蜓、老虎等·····

2、老师进行讲述总结。

松鼠的尾巴又大又蓬松,当它从高处往下跳时,尾巴起着降落伞的作用。

袋鼠的尾巴长满了肌肉,起着支撑的作用,还能帮助它跳跃的很高很远。

鹿的尾巴又短又小,但它是很重要的报警器,当敌人靠近鹿群,遇到危险时,首先发现敌人的那只鹿就会竖起尾巴露出亮点,鹿群就会马上逃离。·······

六、幼儿自由操作“动物尾巴记录表”。

幼儿一起分享探讨并交流自己记录表所记录的内容。

科学大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独立设计记录符号在记录表中记录,尝试统计的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过程。

2、鼓励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猜想并尝试,发现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体验思考、发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具,并能正确的说出它们的名称。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个方盘里;核桃若干;记录表;笔;纸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集体品尝,激发幼儿砸开核桃的欲望

(1)出示核桃,幼儿品尝核桃仁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小伙伴,快来看看它是谁?”(出示核桃)

核桃:“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壳做的外衣,肚子里有香香的果肉,你们吃了我的果肉,会变得更聪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请你们来品尝我的果肉,好吗?”(请幼儿品尝核桃仁,每人一块)

核桃:“小朋友,你们一定没吃够吧,那好,我把伙伴们请来,让你们吃个够!但是,这次你们要自己想办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们能做到吗?”

(2)出现核桃的伙伴们(完整核桃),幼儿讨论怎样吃到核桃仁?(充分讨论、争议、辩论,漫画演示各种办法的结果)

师:“快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脚踩”、“用牙咬”、“用拳头砸”、“用锤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据幼儿的回答内容请幼儿分别示范不同的办法)。

2、说工具

请幼儿说一说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

师:“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呢?”

二、猜想与尝试

1、成功的设想

(1)示范讲解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栏填预想哪种工具会成功,第二栏记录实践后的结果。)

师:“这是核桃带来的记录卡,记录卡第一行画的都是什么呀?”

师:“第二行的前面有一个问号,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开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只手,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把结果记在这里。”

(表格中选择了八种工具,分别是剪刀、锤子、钳子、镊子、螺丝刀、木棒、扳子、锁头。)

(2)幼儿设计记录符号,记录猜想结果。

师:“在记录之前,你要先选择一种符号,然后在第二行认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画上符号。”

2、实验与验证

(1)请幼儿自由使用各种工具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边实验边记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幼儿间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结果。

三、探索与发现

1、统计与排除

经过小组统计与集中统计,确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师:“现在我给每组发一张大统计卡,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尝试结果记在上面,你使用哪种工具成功了,就在这种工具的下面画个1,每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要记录。”(各组统计)

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的统计结果说一说。”

2、交流新发现

(1)交流工具的恰当使用方法

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发现哪种工具怎样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适合部位

师:“砸核桃的哪个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师:“我们要怎样砸容易砸开核桃?”

四、激励与创造

欣赏成型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用核桃壳创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壳的同时整理活动室)

师:“核桃肉可以吃,核桃壳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来看一看吧!”(展示核桃壳制作的作品)

师:“我们回去后,也用核桃壳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活动室整理干净吧!”

活动反思:

对于这节活动,我想先从活动的亮点来说。一是整个活动就是一个探索用不同的工具砸开核桃的活动,同时含有教师预设的活动任务——用表格记录子自己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性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二是活动充分体现了家园共育精神,活动前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核桃夹、扳手、钳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并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我这节活动只是作为整个大活动的一个环节,幼儿对此充满了期待,积极性很高。

科学大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关注画有叶脉的树叶)这幅画好像和别的有点不一样,这些线条是什么?(引出叶脉)小朋友们画的叶脉是什,么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你觉得观察哪一面会把叶脉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引出主脉)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引出侧脉)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教师: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1)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评析:秋风吹起,落叶似彩蝶在空中飞舞,它引发孩子去追赶,去摆弄……章丽老师利用幼儿园内随处可见的梧桐树叶,引发幼儿"探索叶脉的秘密",不仅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本次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幼儿知道了一些关于叶脉的初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关注的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幼儿的.学习是自身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实施课程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经历,使后一个活动成为前面活动的继续。本次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先让幼儿在画板前互相欣赏自己前一天画的梧桐树叶,一方面感受树叶的色彩丰富和美丽,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新话题:××小朋友画的树叶上还有一些线条,为什么会有这些线条?这些线条叫什么?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观察"是本次科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应对"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在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层层推进:

1.自主观察叶片。先由幼儿独立观察自己手中的一片树叶,自主发现梧桐树叶叶脉是什么样的。教师指导时注意关注幼儿是怎样观察的,是否观察到叶的正面、反面,看到了一些什么。

2.交流观察结果。面对ppt放出的大大的叶片,孩子们叙述自己观察到的叶脉的特点,在共同分享中扩大认知经验:梧桐树叶上有主脉,还有从主脉上生出的侧脉。引出继续观察的新话题:梧桐树叶上还有什么秘密?

3.深入发现细脉。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孩子进一步发现了叶片上的秘密:有许许多多相互连接的细脉,叶脉像网一样分布在整个叶面。

4.表现叶脉。在梧桐树叶轮廓图上记录下自己对叶脉的观察结果,因为这里的"画一画"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表现对叶脉的认识,所以教师事先准备好了梧桐树叶轮廓图,避免幼儿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画树叶,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紧扣教学目标方面,"画一画"使幼儿的认知经历从感知到表现、表达,易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除运用记录表外。还提供了放大镜。这一材料的提供不仅可以让幼儿发现密密麻麻、细细的叶脉,而且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工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形态、像网一样的细脉,而且在记录叶脉时,有的幼儿还边画边看,边看边画,充分运用放大镜的观察效果进行表现。这些都为幼儿理解工具的作用,理解发明创造的重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大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2.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活动延伸:

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科学大班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沉浮科学教案5篇

科学区大班教案6篇

2023大班科学教案通用5篇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5篇

认识科学类大班教案5篇

2023大班科学教案优质8篇

大班科学雨来了教案模板5篇

2023大班科学教案参考8篇

2023大班科学教案模板8篇

科学活动大班空气教案5篇

科学大班教案推荐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8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