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详细的读后感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书籍内容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应该在读后感中充分表达,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1
一、作为母亲应该进化爱的方式,更多地考虑儿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回想我与儿子的相处,更多的时候我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总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大包大揽他的相关问题,没有听听他自己的想法。殊不知,即便是十几岁的他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应该让儿子展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了,那也是他在对外界事物的做出的探索。记得在儿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总是鼓励他尝试,在孩子懵懵懂懂初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也是很有耐心。为什么到现在,孩子才十几岁的时候,我却拿成人的眼界、标准来要求、约束他,不能等他慢慢成长。最终是孩子要学会走路、吃饭、认识世界,适应周围。我不能代替他成长,我要放手,慢慢培养他成长适应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原因。
听了老师的答疑解惑,忽然明白,孩子的问题,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出相关原因。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还在会将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延伸至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上来。平时,在家我爱唠叨,当着儿子的面数落丈夫的不是,抱怨声声。现在从儿子的形容动作里我可以看到我的影子。通过孩子这一面镜子,我可以照出自己,原来真的不是孩子的原因,是我自己错了。
三、父母用转嫁压力的方式,控制住了孩子。
的确,儿子长大了,不再是小时候的跟屁虫了,作为母亲的`我没有及时成长,调整心态,潜意识里怕失去儿子,想依旧掌控他,就以爱的名义,转嫁压力给他,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他的目的。不分析不知道,原来如此,我依旧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的需要。
四、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知晓这一点后,我尽量不去唠叨儿子,告诉他只要他天天快乐着就好,十几岁的青春岁月,不要老是拧巴这过日子。想想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那时我们最烦恼父母什么。现在我却不由自主地做那些曾经令人讨厌的事。
五、改善与丈夫的关系,把情感重心从与儿子的关系转移到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来填补我的情感需要。
在原生家庭里,应该是等边三角线的模式。而我却忽视了夫妻关系,情感的天平倾斜于孩子。经常与丈夫发生大小矛盾,觉得有孩子足矣,与儿子关系密切,站在一条线上,与丈夫是对立的。却没有想到,儿子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的用于他的行为方式上。与其指责孩子,不如改变自己。通过我自己的改变,不断地细小的变化,带动影响丈夫,促成家庭关系的和谐。当家庭关系和谐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是根本。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很柔软的书,武志红将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剖析,娓娓道来,直指人心,真实得让人不敢去面对。
婴儿:
面对自己内心的婴儿,是武志红心理治疗的核心。所有人格上,感情上的问题都源自于三岁前母亲和婴儿的关系,那个时候,大人们认为的无知的婴儿,却是最敏感的心理学专家,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在他们小的时候没有展现出来,却会记在心底,从今后的种种行为表现中告诉身边的人自己婴儿期的无助和愤怒。
成年人在恋爱中的不顺利,家庭关系的扭曲,恋母情结,恋子情结,外遇,叛逆,压力,焦虑......种种家庭问题的背后根源都是三岁前和母亲的关系,这个婴儿从小一直跟到大,他健康成长,还是被扭曲地藏了起来,都是和母亲的关照有关,可以说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谁都无法取代,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爱与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词。三岁前超过两周的分离就算是长时间的分离,但是这种分离对于大部分的婴儿来说太普遍了,妈妈的产假只有半年,半年后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是阻碍和孩子亲密接触的一个巨大障碍,但这前三年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矛盾让妈妈焦虑,母爱成了婴儿的奢侈品。
哭喊是婴儿试探的信号:
婴儿会有情绪的反应,哭喊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妈妈如果对婴儿的哭喊有密切的关注度,随哭随到,婴儿就会觉得妈妈由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妈妈看得见,就会慢慢形成一种安全感。如果妈妈觉得婴儿哭就让他哭去吧,反正等下就不哭了,这样长期以来下去,婴儿就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觉得这个世界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是没有力量的,于是就用无回应告诉妈妈我内心的绝望,长大以后就会自卑,不敢去控制,不敢去探索。
因此优秀的妈妈要有对情绪的敏感能力,并且对婴儿的情绪能够及时地捕捉,并且与婴儿形成积极乐观的'互动,婴儿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自于自己的母亲,长大后他会把和母亲的这种关系投射到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情绪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心灵上变会产生共鸣,愤怒的情绪是在表达自己的委屈,接纳情绪比提出办法更有效果。
这是三岁前妈妈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若今后其他年龄段对孩子依旧维持这样奉献式的爱,便会形成溺爱,溺爱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是自己的幼年,把自己童年没有得到的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孩子,溺爱其实是父母的自恋,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因此在溺爱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觉得父母什么都能给自己包办,如果有些事情自己搞定不了,父母也搞定不了就怪父母能力太弱,从而与父母产生冲突。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小到小时候主动想帮妈妈做家务,大到青春期的叛逆,这些信号是孩子在像父母宣战,我自己有力量,我不用你们的力量我也能做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如果父母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就算失败了也无条件地包容接纳孩子,这种逆境就会提高孩子的挫商,孩子本身会明白事情是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好的结果也会被接纳,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去尝试,去试错,去体验,父母能给孩子提供的就是充分的爱与自由,人之初,性本善,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不会做出很极端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出了极端的事情,父母就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的教育方法用错了,让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本无错,他们的错都是大人造就的。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身教效果大于言传,健康的家庭关系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都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段好的爱情是疗伤的妙药,否则爱情的模式就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进入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3
【1】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感悟】女儿三岁前,我是第一次做妈妈,第一次做妈妈怎么会不用心呢?可是我还是有几件事情做的特别不好。
一次是满三个月,因为在家憋坏了。朋友约我出去逛街,因为着急,我就赶紧喂奶,结果因为吃的太着急,最后都漾奶了。我是一个怎样不合格的妈妈呀!我是爱孩子吗?我爱自己胜过爱自己。现在想想,我太自私了!
半年产假结束一上班没几天,有一天学校有活动,回到家已经10点多了。妈给我讲孩子怎么在被子里拱来拱去地找妈妈,不禁让人笑,又不禁让人觉得可怜。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强烈的损伤。
她一岁的暑假,我去学车,每天也不能伴她,快开学的时候,爸爸又住院了,我就离开她一周左右,就是那个时候以后,她形成了咬下唇的习惯,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改掉。咬下唇不是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只是一种现象,但也是孩子强烈地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了。
【2】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这部分中各位心理学家对网瘾的阐述让我震惊,的确,错不在于孩子,错在我们不懂得孩子。
“频频上网,与舅舅打21岁的外甥,这两者之间究竟哪个更不正常呢?”
我们作为大人,已经完全失去了童心,已经完全不懂得孩子的世界,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是对的,孩子什么都不会或者什么都做不好。
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够权威吗?曾经有一次,女儿在练毛笔字,我走过去说你要写得怎样怎样。她反问我一句:妈妈你确定你说的对吗?听女儿这么一说,我没自信了。
就像武志红老师讲的,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经乏善可陈。更有朱老师那句“一群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在努力地教学生怎样读书学习”,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父母或者家长不读书不学习,就只能在不知不觉的自私中,自以为是地努力下去。越努力,效果越差!
【3】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读完这一部分,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权利结构终端的受害者。因为我是一个精神最弱小的家庭成员。所以我庆幸,我没有精神分裂,我在学习中避免了自己走向不好的方向。尽管性格决定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客体关系模式不可改变,只要我们不断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就可以在伤痕上开出美丽的花儿。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即使童年受伤,也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4】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五岁之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被基本定型。在这一阶段患病,在以后相似的人生场景中再次爆发。
文中卢斌的例子触目惊心。仿佛把自己剥开来在放大镜下审视。一个人的周围的密切人员,特别是她小时候的看护人对他的影响,被层层剥开。
哀悼过去,与它做彻底的和解。
然后,清清楚楚走向新的美好生活。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4
这本共分为了四个部分,一共32个真实案例,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这些案例,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从自己还有身边的朋友,同事中发现一些影子。原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那么正常又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一步步的影响着夫妻关系,也影响亲子关系。让家失去最初所想的温馨。在这本书中,我比较喜欢其中两个板块。
第一个是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在夫妻关系中,让我印象最深一个内容是: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这本书中,把这个尺子形容成了一个坐标体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也就是自己的尺子,而我们非常习惯于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去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通俗的来说,就是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事,来思考,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知道,我自己有时候很容易会这样,但是现在我在学会控制我自己,不去用自己的坐标体系理解对方,那会进入一个什么状态呢,会觉得我已经很想去理解你了,你却不懂。这样双方会进入一个沟通死循环。这边念书中提到,如果你真的非常希望能理解对方,就必须忘掉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这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唯一的途径,再一次通俗的说法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其实是不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难,所以才有这么多人处理不好这件事情。
第二个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任何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也会比较健康,反之,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也就是目前在亲密关系中谈论比较多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际关系,是他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句话中的客体关系指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心中内在的:我个人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关系中的主体,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形成了客体关系。重要的亲人,一般指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指内在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一般在一个人五岁之前完成。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一个人的童年,主要是六岁前,这个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里,我们将不断的将这么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简而言之,即性格决定命运。
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一种关系模式一旦形成确实很难改变,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自我本身发现这个问题,并且自我承认这是个问题,想要去改变,并且发现病症所在,其实这很难。因为它必须先否定自我,再重新建立,但是一旦成功,自我的进步是一定非常明显和持续有效的。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篇5
寒假反复阅读了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也真叫开卷有益,感触颇深。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家庭暴力的因子从小种下,新闻事件报道中形容伤害孩子的父亲为恶父,从心理学角度是说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执。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伤妻子腹部。孩子问题引发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问题么?没了孩子家庭就相安无事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猜想该男子小时父母和他的关系,父母对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胁打骂来表达父母的'不满情绪。受伤的孩子因畏惧而妥协,即使表面没有反抗,也会心生恨意,因为这是强迫加给我的,给我带来痛苦,不是我自主选择。孩子从切身经历学会和其他人沟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你听我的。孩子成为父母意志的简单复制,长大后会把吵架武力打骂的沟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发生矛盾,对待妻子、孩子、单位同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伤害了妻子和孩子,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特别提到目前中国家庭常见的几种教育问题,分析下去是心理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中,特别不鼓励孩子独立,对好孩子评价就是“听话”。在家听父母话,依赖父母。在学校听老师话,依赖老师。父母控制欲太强,没有给孩子独立空间,甚至抑制孩子独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该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自我评价很低,不会自己做决定。长大后,觉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做事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来自父母的压力,不知道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其实扼杀了孩子独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复制。我们不乏听到从选择大学专业到选择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养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会习惯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适当放手”,给孩子设立底线—认真生活,不做坏事,没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引用书中的话:最好的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蓝花的读后感5篇
★ 礼物读后感5篇
★ 纯音乐读后感5篇
★ 半本书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