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观后感6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人性、道德和情感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出色的观后感是对电影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和思考,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保卫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保卫观后感6篇

保卫观后感篇1

看完宜昌保卫战,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剧中那一颗颗的爱国之心演义出的壮烈,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感动不已。

国难当前,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虽然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同,但是,每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是相同的。

为了宜昌大转移,为了保住国家工业的命脉,卢先生不顾利益得失,纵是损失惨重,倾家荡产,也要保证大转移顺利完成。他说,‘国难当前,就不要再顾及个人得失了,只要国家在,一切都可以重来。’这一句将卢先生那份为国家,为民族可以牺牲一切的爱国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海军出身的胡宜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为了保证宜昌大转移,担任起码头的调协官,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各种危机。大转移顺利完成后,他不畏艰辛,不畏牺牲,毅然奔赴战场第一线,浴血奋战,在石牌大战中大败日军,谱写了一曲“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抗日壮歌。

土家妹子成四妹是民众力量的代表,民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剧中杨帆曾对胡宜生说过一句话,‘其实,最大的力量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民众的力量。’

本剧的主题思想就是民心不失,国门不倒,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这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保卫观后感篇2

人民群众是基础,是靠山;党的指挥是核心,是方向。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在《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中有着很好的体现,以冯区长及其区小分队为代表的革命队伍,以点带面深刻体现出党的革命群众路线。

在该片中,冯区长既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又同百姓们有着最深厚的情感。冯区长在战场上受伤后医治时把麻药主动让给也正在救治的老百姓;平日里他帮村民组织自救队加强自我防御训练;当日军到村里搜共产党人时,为不伤害白姓挺身而出,被日军抓捕;在激励的保卫战中,帮助自救队排兵布阵;最后为保护村民在与敌激战中英勇牺牲

从冯区长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大义情怀。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位“引路人”,林义这样一个十九岁的年轻村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带领村民们取得保卫战的胜利;渊子崖的村民才敢于与日军殊死搏斗,才愿意拼死为八路军藏粮,送粮。最终,抗日小分队与村民一道抗击日军,取得胜利。军为百姓,百姓爱军,这样的一种军民鱼水情是整个战斗中最有利的武器。

面对强敌,渊子崖人民以钢铁一般的意志和战无不胜的斗志,置生死于度外,塑造了让敌军胆寒的血性!在《五子炮-渊子崖保卫战》中,十九岁的村长林义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方面,他有着个人卓越的才能和胆识。正如他的年龄一样,充满了朝气与血性,有着不服输的个性。他和村里伙伴比赛捉鱼,射箭技术一流,面对凶恶的狼犬,用他敏捷的身手,几下就制服住了。面对鬼子们的征粮,他对老父亲忍气吞声的态度表示很不满,嚷着“与其饿死,还不如跟鬼子痛快打一场。”另一方面,他认识到百姓需要共产党,要依靠共产党的力量,要相信党、紧跟党、依靠党。因此,面对伪军和日军,他尽全力将从共产党冯区长那学习掌握到的兵法知识用上,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在冯区长的指导下把渊子崖村的土墙作为防御体系,对土枪土炮进行改进,战斗时有条不紊地进行部署。从林义身上看到了以他为代表的渊子崖人民铁心向党的忠贞气节,牺牲奉献的赤诚情怀。

保卫观后感篇3

沂蒙革命纪念馆的展柜里,摆放着一架长88厘米、直径17厘米的五子炮。炮身用生铁铸就,浑然一体,做工精良,但底部的破损却无法掩盖那浓浓的战争味道。如今它安静地躺在展架上,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记忆。有些记忆不应该忘却,也永远不会忘记。

渊子崖村民自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群众自发抗击日军最有影响的战斗之一。渊子崖村位于沭河以东,是山东省沂蒙山区沭水县(今属莒南县)板泉区,一个拥有200户人家的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沭河以西是日军占领区,八路军则在沭河东岸活动,渊子崖村成了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拉锯区”。日军和伪军的“扫荡”,土匪地主的敲诈勒索使村里的穷苦百姓度日如年,“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叫”。

1940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渊子崖村。指战员们打鬼子、捉汉奸,为百姓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很快赢得了村民们的拥护。年底,渊子崖村就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和游击小组。面对群众抗日情绪的高涨,驻村沭河西岸的敌伪军十分恼恨,处心积虑要摧毁村里的抗日组织。

1941年12月中旬的一天,伪军为向日军“进贡”,派人送来条子,向渊子崖村民索要大量肉、酒、鸡、面和1000块大洋。村长林凡义立即找人写了回条:“酒、肉、鸡、面、钱都准备好了,请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村长的回条吹响了渊子崖村抗日自卫战的号角,村民们随即把过去打土匪用的“五子炮”、“生铁牛”、大刀、长矛、雁枪集中起来,迎战敌人。

12月18日,小梁家的汉奸队长梁化轩带领150余伪军包围了渊子崖村。村自卫队在林凡义指挥下沉着应战,打得伪军抱头鼠窜。两天后,梁化轩带领日寇骑兵、步兵1000余人和若干重型武器气势汹汹地反扑而来,声言要血洗渊子崖。自卫队按照预先的部署,火速进入战斗岗位。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鬼子端着刺刀,成群地向东北角围墙冲来,当敌人到达离围墙只有20米的地方时,村长林凡义大喊一声:“放!”霎时间,20多门五子炮一齐向敌人开火……一门“五子炮”需要五人操作,一个看目标,一个调炮位,两个装火药,一个点火。这种炮个头不大,但威力巨大,装黑色火药,用铁钉、石块做炮弹,能打到200米开外,炮弹落处更是横扫一片。村民凭借围墙和炮,连续打退了敌人的6次进攻,烟雾中敌人连滚带爬退回北大沟。

然而,由于人数和装备的悬殊,渊子崖自卫队最终没能抵挡住敌人的连续猛攻。中午时分,伪军的炮火将村东北角的围墙轰塌了3段,手拿刺刀的鬼子嗷嗷叫着往里冲。见此情形,自卫队员林端五、村长林凡义手举铡刀,迎了上去,村民林九宣高呼:“乡亲们,拼到底!死了也绝不能当孬种!”,林九乾、林秉标、林九兰、林崇松、林凡义、林庆会、林庆宝、林庆海、林庆先、林九臣、林清洁、林清义、林清武等一百多位村民用镢头、铁锨、菜刀、锄头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巷战。村子里到处都是惨叫声、怒骂声、砍杀声。有的夫妻双双在院子里同日军拼杀,有的父子同时在巷口阻击敌人,有的母女合力与鬼子厮打在一起……面对敌人凶恶的枪口和刺刀,乡亲们个个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了傍晚。村里到处都是尸体,鲜血染红了街道、断墙,30多人的区武工队在村东岭也被日本鬼子马队围住,全部壮烈牺牲……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山东纵队二旅五团的一个连赶来支援,鬼子被迫退出村子,在村北的小岭上与八路军激战,最后因消耗过大落荒而逃。

这场战斗共消灭日伪军官兵140余人,可谓酣畅淋漓!不过渊子崖村和我军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板泉区党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及147名村民英勇牺牲。事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对该村的自卫斗争进行了高度评价,称渊子崖村为“村自卫战的楷模村”。滨海专属也授予该村“抗日楷模村”的光荣称号。

1944年春,滨海专属为了表彰在渊子崖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于村北的小岭上,用紫红色巨石建成了一座六角七级纪念塔。塔的正面简述了自卫战的经过,背面雕刻着烈士的名字,两侧则是滨海专属主要领导人和参议会的题词:“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沂蒙人民,这就是英勇不屈的渊子崖村民。渊子崖村的抗战传奇,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牢牢地镌刻在了我们心中,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保卫观后感篇4

傍晚,窗外传来一阵秋风,风轻柔地拂在我的脸上,令我心旷神怡。我斜卧在沙发上,左手拿着一袋薯片,右手握着一杯酸奶,双眼凝视着电视机,悠闲地观看着《宜昌保卫战》。突然,电视里传来了一阵刺耳的`轰炸声,打破了这温馨的画面。

我倏地一下从沙发上坐了起来,睁大双眼,紧握双拳,揪心地关注着战事的发展。敌人的飞机在我军的上空肆意地扔炸弹,天空像暴雨即来时那样漆黑一片,战场上铺满了战士们的躯体,四处硝烟弥漫,战火在疆场上不断蔓延……战争发展到了白热化,敌军和我军都弹尽粮绝了,战士们都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跑在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人就抓起他的枪接着跑。战士们含着泪水从战友们的尸体上跨过,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 战火不停息,他们的战斗就不会停息。有的战士浑身划得稀烂,但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电视画面里,炮声、枪声、叫喊声弥漫着战场,面对敌人对我军发起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顽强的士兵奋力地抵挡着,虽然我们的武器没有敌人的先进,但是,战士们拥有顽强的意志。靠着这顽强的意志,日军的战斗力和士兵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削弱和减少;靠着这顽强的意志力,我军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宜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看完《宜昌保卫战》,我凝视着胸前的红领巾,默默地低下头,心中不禁暗暗自责,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惧艰辛的精神一定要铭记在心。比起战场上遇到的困难,我们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这儿,我拿起扔在一旁的奥数题,认真地钻研起来……

保卫观后感篇5

剧看到一大半,最遗憾的还是剧本落了俗套。太多的年轻姑娘,太多不靠谱的爱情,仿佛抗战故事没有几个女人就不人性化。结果是大大削弱了战争剧的力度。战争剧里可以有女人,但刻画难度比男性角色要大很多,而且一旦不成功就会使整个剧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例如,刚描述完日军使用毒气就来了那位宁护士,以无比天真烂漫的语气告诉胡少校“小鬼子使用了毒气,使我军伤亡惨重,我是被调来......我回头找你去啊!”。好不轻松愉快,小鸟依人。

回想起曾读过的关于苏联卫国战争女兵的纪实文学作品,她们中幸存下来的,虽然才二十几岁,但许多人的头发全白了,比那些没上战场的姑娘看上去象老了几十岁。可见战争对女性精神的摧残到了多么可怕的.程度。我们不能要求影视作品对战争的揭露都达到如此的深度,但起码不应该流于肤浅。有的编导知难而退,拍纯男性的战争剧,不失为有自知之明的选择,而且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果选择迎难而上,那就要作足功课,慎重思考一个整天面对血泊中的士兵和那些残缺不全的躯体的姑娘是怎样生活,怎样笑,怎样爱的。

保卫观后感篇6

?宜昌保卫战》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宜昌抗战史,它将“宜昌大撤退”前后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舞台,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作为宜昌人的自豪。

整部剧让我心潮澎湃,难以忘记。特别是剧中的.男一号胡宜生跋山涉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率领民众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宜昌大撤退,让震惊中外的宜昌大撤退奇迹般成功了,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随着剧情的进展,我才了解到胡宜生集结的民众军队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甚至还在一路上产生不少意见分歧,内部冲突不断,有些将士鲁莽冲动,看着看着,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越来越担心,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竟然取得了胜利,太不可思议了。

抗战中的两位女子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叫“成四妹”,一个叫“江美云”。成四妹出生在一个水运家庭,她在一次次艰难险阻中成长着;江美云有着钢铁一样的意志,矫健的身手,她时而冷傲,时而清秀,丝毫不逊于男儿。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深深地敬佩着这些女性。

宜昌军民在抗战的血泪史里,抛洒着宜昌儿女的一腔热血。我们一定不忘家仇国耻,振兴宜昌大好河山。

保卫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保卫室工作总结5篇

保卫安全工作总结5篇

保卫办工作总结优秀8篇

保卫工作心得体会7篇

保卫办工作总结8篇

保卫处2023工作计划7篇

保卫办工作总结模板7篇

保卫的演讲稿8篇

学校保卫科工作计划7篇

保卫室工作总结通用7篇

保卫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