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生动的读后感能够引导读者发现书籍中的精彩之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读后感是我们与经典之间的联结,帮助我们领悟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道德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篇1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
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篇2
这篇文章引人思索。关于道与德的关系,我想起圣经上记着说,在主耶稣(道成肉身的圣子上帝)为人类的罪准备上十字架之前,有一篇为一切信他之人的祷告,其中提到:“父(圣父上帝)啊,求你使他们因真理成圣……”这里圣指美德,如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而真理就是上帝的话,创造主上帝的话,即上帝借道来重塑人的品德。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用“道以成德”这四个字。但是这道又似乎太不可捉摸,其实不然……
真理(即)的见证:大自然在默默地见证着道(罗马书1:20),还有我们的良知同作见证,所以我们的古代先贤能有如此的感悟。现在我们有了《圣经》,(关于这本书的神圣来源,有一篇文章说得详尽,就是我的空间中所转帖的《千古奇书》)读圣经,然后再去认识人事物,会发现圣经就是上帝对人类说的话(道),为要使人类靠着上帝所预备的方法重新获得原先所赋予人类的美德(我们人类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本来具有他的圣洁公义信实仁爱等一切美德);更有耶稣基督,圣子上帝,道本身,亲自降生为人,在人间生活,将真理彰显出来。
寻求真理需要安静我们的心,因为圣经告诉我们:“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安静休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耶和华必然等候,要施恩给你们;必然兴起,好怜悯你们。因为耶和华是公平的上帝,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以赛亚书30章15,18节)古人之所以能听到上帝在大自然中说话的微小声音,还是因为有一颗平静安稳的心,不为世俗祸福所摇动的心。
探究规律还要孜孜以求,因为圣经上还告诉我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还要本着纯正的动机,正如经上说:“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今生的宴乐中”此外,还要有正确的途径,正如我们知道不可缘木求鱼。如果说今天的大自然已经被罪所污损,今天的良知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渐渐失去,但圣经的启示是完备的真理,是永不改变的,正如经上的宣告;圣经所见证的耶稣基督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凡到他这里来的,并跟随他到底的,必要得着今生和永生的一切福惠。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篇3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
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篇5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篇6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篇7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很庆幸,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和机会能够弥补过去系统的漏洞。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洗清自己脑袋中的概念,也都会让我去思考,“强与弱”“好与坏”之间如同水流般灵动地变化;经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古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让自己快速成长的那个面上,他教会我看到刚毕业的自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倘若能够踏踏实实地布局,勤勤恳恳地走过,时间终会回报自己很多。
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道德经》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养了我的心灵。有时候奋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这本经书,也会让我抽离生活,工作上的烦恼。《道德经》让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让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得还挺好的。
关于道德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道德作文最新7篇
★ 道德实践报告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