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将阅读转化为思考的过程,推动内心的不断成长与演变,读后感的内容可以涵盖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全面分析,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童眸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童眸读后感篇1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著名儿童小说家黄蓓佳阿姨写的《童眸》。这本书,黄阿姨用细致的手法,描写每一个人物,写下了在他们仁字巷朴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细妹子了,她是《芝麻糖》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细妹子心灵手巧,她到朵儿家做芝麻糖时,是那样的认真,将芝麻糖做得那么好。而且细妹子还特别能干,手脚勤快,做事情非常仔细,每个细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些都让我非常佩服,我觉得她是个能干的女孩儿。自从细妹子的海员爸爸去世后,她的.妈妈也生病了,细妹子为了照顾妈妈,主动去学校退学,回家后担当起生活的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赚钱,照顾生病的妈妈……
我读了这些都非常感动。虽然细妹子退学很可惜,可是我又觉得细妹子和大人一样,非常独立地照顾着妈妈和家,真能干。虽然《芝麻糖》的结尾并不是很美好,但是细妹子的一举一动让我非常佩服。学习中,我们都要像细妹子做芝麻糖那样,认真仔细,独立完成,遇到了难题,不一味地去寻求他人的帮助,而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直到做完。生活中,学习她的勤快能干,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家长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细妹子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都要比她好很多,所以我们都应该用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并且热爱学习。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童眸读后感篇2
童年在我们眼里应该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可你知道吗?有些人的童年并没有那么美好,他们的童年里只有贫穷与无助。黄蓓佳奶奶笔下的《童眸》,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另类的童年。
书中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苏中小镇“仁字巷”里一群孩子成长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主人公朵儿。她是一个善良却又胆小的女孩,有什么事只会在心里想,过后,又会跟她一起住在仁字巷的好婆说。她的善良让我铭记在心,每当朋友遇到困难,她都会想办法帮忙解决,这么小就拥有一颗菩提心,实在难得。我想,生活中就应该多一些善良,世间才会多一些温暖。今后我一定要学习朵儿的善良品质,尽一己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就因为朵儿的善良,才引来了一群和她差不多的小孩子,有细妹,二丫头,马小五,卫南……这些天真的孩子们,在那积淀久远的`“仁字巷”里过着清寒的童年生活。
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细妹。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父亲去世,妈妈中风,家里不仅没了生活来源,而且还要给妈妈买药,她不但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并承担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努力生活的顽强精神。
和细妹相比,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都要比她好很多,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积极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童眸读后感篇3
?童眸》讲的是一个叫朵儿小女孩儿生活在巷子中的故事。这个弄堂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比如冲动的马小五、热心的朵儿、手巧的二丫头和柔弱的细妹。他们在一起生活,互相帮助,甚至一起见证过一户人家的兴衰荣辱。可是他们一个又一个的离开了朵儿,他们都是朵儿最好的朋友,一个又一个地疏远了朵儿。越长越大,他们的心灵发生了变化。但是,最纯洁的.只有朵儿。
作者写了小巷中的很多人。但是,没有一件事情和朵儿有关。作者笔下的朵儿一直是纯洁的、热心肠的。作者让朵儿只用单纯的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朵儿好心的去帮助那些与困难的朋友,却遭到了朋友们的一次又一次不领情,甚至误解,可还是帮助他们。
可是朵儿这样热心肠的帮助他们,都没能挽回他们的朋友关系。朋友们还是走的走,死的死,散的散。原来那么好的一伙儿朋友,.说没有就没有了。朵儿所有的好朋友都换了一个性格。他们都疏离了朵儿,原合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的好朋友,几年的时间就变成了陌生人。朵儿很善良,但是她的善良却只换来了这些。她的好婆婆并没有说错,人是应该善良,但是不能善良过头,否则会看见自己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以朵儿是最纯洁的。她只用孩子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去帮助他们。
童眸读后感篇4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益友,则《童眸》这本书则像一位知心好友,令人难以忘怀。
走进《童眸》这本书,我仿佛来到了旧时代的小巷子,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书中写了苏州小镇“仁字巷”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群孩子成长的故事。书中围绕着10岁的小女孩朵儿展开故事,有白毛、赵细妹、马小五、弯弯、大丫头、二丫头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在那积淀久远的“仁字巷”里过着清寒的童年生活,这使我体会到了:并不是所有的童年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当然,还有清寒的、贫穷的、忧伤的、无助和痛苦的。
在《童眸》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可爱又可恨的孩子们,在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在黄蓓佳老师的这本书中更是能看到他们逐渐成长的足迹(痕迹)。然而,这些孩子们的心智与他们的心灵,却和他们的父母一样经历了辽阔的社会的洗礼,则《童眸》这本书是他们欢笑的童年。
这些孩子们,都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玩伴一般。《童眸》就仿佛是长大之后所用的回忆录一般。故事中有单纯、善良的.朵儿、热情的卫南、卫北、心狠歹毒,聪慧的二丫头、傻乐的大丫头、助人为乐,帮助赵细妹的马小五、顽皮可爱的弯弯等。
在书中,有温暖人心的纯真、善良与质朴,也有生活在幸福生活的孩子们所不曾见到的贫穷、疾病以及被贫穷与疾病扭曲了的灵魂。这些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生活的真实面目。通过朵儿这一生性温柔善良的十岁女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出了这些儿童痛苦的生活现状。
虽说他们都是书中的人物,却仿佛在现实中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当他们长大时,在“仁字巷”里度过的难忘的童年生活却永远印刻在这一本《童眸》中。
童眸读后感篇5
奈保尔在他的《米格尔街》中写到: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童眸》也正是如此。
那一个个古灵精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却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时代,生命中从未出现过“希望”这个天神一般的词语。而这也导致他们精神分裂,产生了双重的`人格。
还记得那个调皮捣蛋、暴力万分,却又善良仗义的小伙子——马小武。
他曾运用语言暴力,伤害了白毛幼小的心——“李宝成,我告诉你,我早就想揍你了,我看不惯你的熊样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时,他是一个魔鬼。可当他摔坏了白毛的墨镜时,他又洗心革面,他砸砖头挣钱,并为了帮白毛买墨镜,亲自去到了陌生的上海。这时,她是一个天使。还记得那个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却又恶毒傲骄的小姑娘——二丫头。
他曾在单独和大丫头在一起时,将大丫头推下了河。这时,她是一个魔鬼。可她却在大丫头真正处境险恶时,将她救出,并一个人细心地照顾她,还为救她而牺牲。这时,她是天使。在我们的思维里,好人与坏人,天使与恶魔之间,堡垒分明。可是现实世界中真的这样吗?
不,并不是的。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你可以找出多如牛毛的缺点,也可以找到数不胜数的优点,就如《童眸》中的孩子,他既是天使,也是恶魔。
这本书的文字使人欲罢不能,让我们走入往事的点点滴滴——这就是《童眸》。
童眸读后感篇6
“童眸”,顾名思义,就是儿童的眼睛。然而,这两个字怎么能当作一本小说的名字?是这双眼睛能穿墙入壁,看透炫彩纷呈的世界?还是能遥感成像,看到无法预知的未来?亦或可以跨越星系,看遍浩渺无穷的宇宙……带着这些猜测,我翻开了这本书。
孝顺、善解人意的细妹,对世界懵懂的朵儿,调皮可爱的弯弯,脾气暴躁却重情重义的马小五……随着内容的推进,书里的主人公在我的脑海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既欢乐又悲伤的故事。
细妹一家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灾难让她的家境变得贫寒起来。细妹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家里的生计,她制作芝麻糖并运到街上去叫卖,渐渐地,她的家境开始一点点地好转起来。这看似令人开心的结果,却饱含着细妹太多太多的悲伤:她不得不放弃小孩子贪玩的天性,跟陌生甚至是令人恐惧的成人世界打交道。在她坚强的背后,谁又知道她曾因此偷偷流过多少泪呢?
朵儿她们生活在一个物资贫乏的时代,这同时又是一个精神富有的时代。那个时代是黑暗的,又是光明的;那时的人们既快乐又悲伤,既自由又无奈……那时的孩童,用自己天真烂漫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一次次苦辣酸甜的经历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了洗礼,他们的心智成熟了,灵魂澄澈了,与小伙伴之间的感情深厚了,对世界的了解也更加全面了……正是这些特殊的经历,让他们变得坚强、勇敢、有担当。怀着这些非凡的品质,他们编织着美好的未来。也正是这种“寒舍”,磨砺了他们,鞭策了他们,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
回看现代社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有的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习,不给孩子们任何的自由空间;甚至还有家长将自己成年人的观点强行施加在孩子身上,就好像在孩子眼前遮上了一层帘,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很难保持天真烂漫的思维与视角,难以更好地观察与了解这个社会与时代,也就不能全面地接受外界环境对自己独特的磨炼与洗礼,从而导致孩子们长大后在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周边环境。这些家长们的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在某种程度上毁了孩子们的`童真。
以前都说“寒门出贵子”,而现在“寒门”很难再出“贵子”。以往,出身于“寒门”的学子大都是人穷志不短。正是因为贫寒,才让他们立志改变现状,而读书是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身边的种种贫寒境遇也在不停地磨砺着他们,鞭策着他们,鼓舞着他们……这些艰辛境遇激发着他们的潜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成功的种子。而现在的“寒门”,家长们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省吃俭用为孩子全力营造“阳光地带”。熟不知,大多数孩子们的志向,全在家长们认为的“阳光”中磨灭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让他们坠入了逸豫的深渊。
“童眸”是什么?它是儿童的眼睛,确切地说,是以儿童纯澈的目光、天真的想法观察审视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从而接受社会的馈赠与洗礼,这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亲爱的家长们,请允许我们自己来擦亮“童眸”。
童眸读后感篇7
?童眸》这本书记载了上世纪70年代苏中小镇“仁字巷”那一群孩子的故事。我们透过朵儿的眼睛,看到了白毛、马小五、弯弯、大丫头、二丫头、细妹、闻庆来…………这些孩子在“人字巷”清寒的生活。
在这四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大丫头和二丫头这个故事。
大丫头是个羊角风患者,二丫头手很巧,但有时却很狠毒。
在夏末秋初的时节,大丫头又犯病了,整条“人字巷”的人都见怪不怪了。这天,二丫头把大丫头推下了河,隔了一会儿自己也跳了下去,又拼命呼救,被人救上来的她们让陈家老太狠狠地打了一顿。
没过多少日子,大丫头嫁人了,可刚嫁人没几天卫南把大丫头送回了陈老太家里。而瘫子的.姐姐带了一根粗绳子想把大丫头带走。大丫头哭着喊到:“娘啊,娘啊,我不走啊……”陈家老太也哭喊:“欺负人啊,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啊!天打雷劈啊!”这时,二丫头站了起来,像小豹子一样把瘫子姐姐顶到一旁,然而,大丫头最后还是被带走了。
又过了几个星期,二丫头放心不下大丫头,偷偷的帮助大丫头逃出了婆家。因为大丫头贪吃,去河里捡萝卜,二丫头为了救她,自己坠入了河中………朵儿知道后,跑到二丫头家,她好像听到二丫头在斥责她:“你这么这么蠢啊,又讲故事。有一天,爬出一个小孩子……”朵儿说:“接着讲。”二丫头一笑:“没了。”
真的没了,朵儿知道,她生命中的这一段,最美好、最不知忧愁的这一段,开满了玻璃丝的花,麦秸秆的花,丝线钩织花的童年,就这么伴随烧成黑灰的黄表纸,舞动着,飘散了。
童眸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迷茫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