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的读后感8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书中与自己经历相似的部分,产生强烈共鸣,写读后感不仅记录下我们对书籍的理解,更见证了我们思想成熟的过程,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东西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东西的读后感8篇

东西的读后感篇1

闾丘的这本书,虽然有点专业性,但又不囿于新闻专业。她从专业出发,告诉了我们沟通、理解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学会思考,做一个理性的公民。她的文字流畅,使得枯燥的显得生动,就算不是新闻专业的人读起来也没有障碍。

第一部分着重讲了偏见的形成、事例、以及避免偏见的一些想法。我曾看到一句话,认为偏见只存在在别人身上而不存在于自己身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所以我们要杜绝偏见,首先就要客观地承认偏见的存在。我们任何人,难免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偏见的时候。而偏见的产生,其实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的结果。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对话不失为避免偏见的好方法。世界是多元的,我们要能容忍不同观点的存在,而不是将偏见加诸其上。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都应该获得尊重。专门拿了一节来写cnn,这样一家私营媒体的观点,不足以代表政府,同样,他们对我们的政府指手画脚并不是代表他们的政府在指手画脚。书中写到的关于美国媒体,美国记者,美国人的部分,是闾丘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以前官方媒体强加给我们的观点的一种澄清。是的,在不了解美国的新闻体制情况下轻易下判断是草率的。

第二部分跳出了记者的身份,闾丘以她的理解讲述了对于公民社会的期盼。那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而不需要诸如韩寒这样的意见领袖来发声。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所以我们要思考,所以我们要提出它目前的不出以待改进。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于闾丘个人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闾丘露薇做新闻,是有一种使命感在里面的。她有点像我们上课讲到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操作方法,客观、真实,深入思考。她思考的是一个个的新闻事件,社会体制方面的问题,对社会的明天有美好的期盼。理解是从个人出发,但闾丘强调的新闻要从新闻事实出发。这就是她和柴静的不同,柴静做节目,是从个人出发的,她强调“人”。其实闾丘也重视具体的、个体的情感,只是在新闻事件面前她会觉得一个人的观点太片面,可能会走向偏见。所以我想说闾丘和柴静都是很出色的记者,电视的丰富性,给了柴静以人性化视角切入和表现的可能,而纯粹做新闻的闾丘,则是客观、冷静、全面思考的。

东西的读后感篇2

引子:

说老实话关于闾丘露薇的印象,完全是一副战地女记者的痕迹。本打算把《不分东西》作为本轻松的个人片段性的纪传体小说来阅读,却发现一路下来,自己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做起了读书笔记。

或许不得不说,这大概是一本能叩问我心灵的书籍。

一、梦·记者

关乎“记者”这个职业,长久以来就被自己视为种愿意付之一生的职业。而从来,我都认为可能它是种遐想。为此有时候,不甘的自己在大学里就开始为着这所谓的可能而努力着。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幸运,我最终如愿以偿了。只是在忙忙碌碌的每一天工作中,却猛然发现原本思维的空间和深度不在了。以至于,在看书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拿太渺小的自己和“闾丘露薇”四个字比较。

再突然想一想,其实我也会去思考。只是幼稚与否,就不言语了。

二、关于媒体本身职责——媒体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监督者;是看门狗,而不是宣传员

在刚进报社的那会,我特意在印名片的时候,查阅了下记者的英文单词,在确认是“reporter”后才心安理得起来。

有两个简单的英文单词,“reporting”与“propaganda”。前者的中文是新闻报道,后者的中文是新闻宣传。但这两者的差异显然再明显不过了。

我曾经和老师讨论过“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内在区别。他说,“大家都知道策划新闻就是假新闻,可现实是如今策划新闻的事件却是记者们喜闻乐见,既轻松又不费力,拿着公关的稿件就算完成了。而要去好好地做到个完备的新闻策划,或许不是记者们不想,但作为易碎品,到底时效性能体现新闻价值,还是深度能带出新闻的品质。多数人可能还倾向于前者。”

那时,还没有微博、画报的红火,我以一笑了之。可如今,对着这快速阅读的时代却让我开始感到崩溃。

三、关于中国未来发展,中国馆的八分钟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去了好几次中国馆,说老实话给自己留下最大震撼,还要算上是那头一次看见影片《历程》。仿佛从没有经历这么多时间的跨度的我,能一下子站在历史长河上眺望。汶川地震的画面,让人就是不自觉的热血沸腾。为此,几乎所有都用了种啧啧称奇的调调来赞扬。

后来几次,却因为巧合都看了《和谐中国》。不是说它不好,可在看完后,总觉得什么都记不住。

我一直标榜自己是个爱国的好公民,并要时刻履行着和普通群众并不一样的阶级成分。小时候,看着家中亲戚的孩子说着流利英语时,总不屑一顾。后来更是对所谓的出国留学,抱着种吃不到葡萄时的嗤之以鼻。可工作以来,却越来越发现自己很后悔当时我对于的那份态度以及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我不止一次觉得自己少了很多对于问题的思考,就算想了也是缺乏深度和理性的。我也不止一次地察觉如果有机会自己想去更有执着意愿的处境下和别人去表达,在一边告诉别人我怎么想的同时,找到一个告诉怎么做可能同样达到效果的人。而这些可能就是中国未来发展中最为缺乏的。

听过一则笑话,说年轻一辈的人现在都不想去医院看病,因为做医生都是他以前的同学。可就是这会里,有多少人能突然想到即使你的职业不是医生,可中国的未来发展却在一点又一点转移到你的手上。你在担忧别人不行的时候,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可以了呢?

四、媒体眼中的中美国家形象——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议题设置理论

在我们一边指责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之余,我曾经想到过一个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它强调其实现在人所接触的社会并不是个真实的社会。因为可能我们对于一个区域的直观感受,会因为距离所限,而全然地接受到是二手以上的信息。而更为重要的是,传递这些信息的往往就是我们认可的媒体。

媒体在一边传递其他地方形象的同时,也在设定自己所在区域的描绘图。

正如中国的形象到底怎么样,是种所在媒体所塑造的状态,而中国媒体怎么做会去决定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守门人在设置受众的议题时,也会反应出自己受众的形象,而一旦议题的范围过小,“无知”随之而即。那么形象自是无法“高”、“大”、“全”了。

五、在现在的中国,自由意味着左,而保护则代表了右。

这其实是和世界主流的价值观恰恰相反的。

左派认为,个人在生理上绝对是有区别的,但如果是制度造成的不公平,就需要改变。

右派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因此反对从制度上,比如通过税收等方式来取得公平。

因为名字的关系,我对“左”“右”的定义,一向是鄙夷的。但身边的人总像是打了鸡血似地喜欢讨论这个问题。

而往往这方面的深度是我永远领悟不了的。

“左”代表激进时,意味着毫不保留,大有殊死一搏的意味。“右”代表守旧时,总喜欢所谓的以不变应对着变化。其实按我的观点来说,中国的左右和世界的都不一样,因为中国式的两者过于带有太不一样的偏向性。而世界的却有着一致的偏向性,这就是“公平”。

六、男人将自己孩子的名字用了一个“斐”字,即否定___的含义。另一个孩子则用了个“方”字,因为周围有太多做人太圆滑的人,以至于显得不够正气。

快工作前,我和父亲聊过一次天。他说他一直很怕我在处事时,不够劳累。而在大学研究所帮忙时,和自己要好的老师也提了很多关于做事、做人所必须要遵守的潜规则。对此自己总奉为金科玉律,甚至开始牢记于心。

但真正工作了却发现全然社会不会有人们说得这么恐怖,自己始终奉行一条最为真实的想法——“以真心对别人,别人同样也会用真心来对待,反之亦然。”

或许,这也是因为如今单位各位老师的照顾有关,但王小明总在想:如果跌倒了,就应该好好查阅下到底自己在迈步时,踏错了哪一个步点。责任在于你,别人是拌不倒你的,因为视线好,你能跨过去。

七、要让民众关心是非,而不是让他们先确定立场,要为民众说清事实,而不是引领大家的好恶。

为此说,媒体不应有观点!记者的工作其实先聆听,再记录。

我在报社真正进入状态,可能只有半年时光,期间自己一直期望能够写新闻。但每每写新闻的时候,却在担心作为“周报”的身份,写不深报道。

为此,自己总会刻意地在写之前,找一些我所认为好的角度。甚至挖空心思不在事件本身,觉得好的报道应该是有一个独辟蹊径却可以被大部分认同的观念,随之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引领下顿悟,这一点是对的。

现在想来这是多么可笑的,先不说思考层面上的欠缺,光是我们真能代表读者的一点,就让我如坐针毡。

小学的时候,老师先让我们记事,逐渐大了,到了高中时候再让我们议论。

而说到写新闻,系主任曾经说过句,其实如果只从报道来看小学的文化就足够了。

八、同质化。思维上的同质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己看问题的客观性。圈子是一个蛮可怕的东西。正如同阵营,对于追求相同利益的人当然是再好不过的基础,但是对于希望思考的人来说,则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束缚。

所以凡事要独立思考?

理性,是不会被外界喧嚣的声音影响自己的思维,从而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去尝试追寻真相。

关于思考,自己一直觉得无非是说点自己所认可且能自圆其说的东西就行了。可不知不觉中,我喜欢在课堂上说一些自认为独特的观点,并在每一次把它表达出来的时候,有种舒坦的错觉。

我一直认为人的价值其实就在于你能想到多少别人想不到,却无疑是对的东西,仅从这个概念来看,或许没错。甚至如同闾丘露薇而言,同质化将会是媒体的灾难,也会到了某个极点时成为世界的灾难。

可当这份思考做成习惯时,能在多少时确保正确,却又不得而知了。毕竟人随着时间积累的不仅是经验,更多的是骄傲。“纯净”比“不同质化”更难,特别是对中国的记者而言。

九、到底是有怎么样的受众就有怎么样的媒体,还是媒体决定了受众的质量。媒体该不该迎合大众的口味?台湾《联合报》的创办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百年的李登辉,却有一百年的《联合报》。”

我经历了一次报社的改版,闲来无事也总会问自己读者到底喜欢读什么、看什么?但现在想来却觉得幼稚得很,因为一旦一板一眼就认定读者至上的缘由,那么世界上的媒体估摸着差不多应是一样样的。

一个好的媒体,不是吸引受众的,而是培养受众的。只是在这一点在现有的环境下,哪家媒体能毫无顾忌地说句“是”呢?

以我的一句微博结束吧!

想了很多有关媒体责任的问题,觉得有时候很多思考的角度是源自自身不得不面对的利益,毕竟人的价值可能还是横在物欲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须直面的。

物质能正视,物欲却摆脱不了。

东西的读后感篇3

这段时间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爱找东西的小男孩》。我被里面一个叫金敬礼的小主人公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是一个头发软软的、个子小小的眼镜男生。喜欢低头捡东西,并孜孜不倦地寻找主人,他好像能把你丢失的东西统统找回来。他是四(七)班的失物招领员。

向佐老师来到样样垫底的四(七)班当班主任,为了给学生鼓励,她突发灵感,让班里的学生人人都有了不起的岗位。于是,班长成了机长一号,还有新闻发言人、超级领座人、维和警察等等一大串。最后“失物招领员”落到胆小内向的金敬礼身上。他开始守着一大堆奇怪的失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能找到每个失物背后的那些小秘密。最后他竟成为同学们眼中那个什么都能找到的家伙,让好多人体验到了失而复得的惊喜。在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很多没人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

金敬礼结识了一个女生——丢丢。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自己以前捡到的东西拍卖出了。小别墅主人是丢丢,丢丢的爸爸出现了,给他们讲了这么一段故事:丢丢和妈妈出去玩,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小别墅,想买,可是妈妈的'钱包丢了,母女俩只好回家。爸爸回家,丢丢就向爸爸讲述那座小别墅,爸爸立刻冒着雨就去买了,可不幸的是爸爸的头部被雷弄失明了。伤心的丢丢因为爸爸要给她买小别墅而变成失明,于是丢丢就把小别墅藏起来,但后来不知怎么丢了。校长听了这个故事后决定要把这个小别墅永远让金敬礼保管,不再拍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我曾丢失的心爱之物——手表。还记得那天心急如焚的我到处仔细找呀找呀,把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找遍了,可都没有找到。这次教训给了我要好好珍惜物品,不要丢三落四,要记得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我还想,要是我们班也有一位像金敬礼这样的同学那该多好啊!很多丢失的东西没人认领可以物归原主,很多丢失东西的人也能找回自己的东西。

东西的读后感篇4

我读了《爱找东西的男孩》这本书之后,给我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

向佐老师接到一班样样垫底的班级----四(七)班。为了给班里的学生一个鼓励,他费尽心机,突发灵感。要让班里成为一个高度自治岛,让同学们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岗位。于是,班长韩宇航成了机长一号,还有新闻发言人,超级领座员、维和警察等称号。“失物招领员”最后落到了内向胆小的小男生金敬礼身上。他开始守着一堆奇怪的发夹,只有一只鞋子、雪花玻璃球、缺了一只角的饭碗等等的东西,他竟然能费尽心思找到每一个失落背后的故事,还和小女孩丢丢成了好朋友。而自从金敬礼找到一个巧夺天工的迷你别墅矢车菊二十七号后,他就成了同学们眼中一个什么都能找到的人。在爱心拍卖会上,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所有人的人生中,总会丢失一些东西,无论是心爱的'、厌恶的,它都带着你的一些记忆。不管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我们都很难忘记。我有一只黄色的小熊,已经忘了是谁送给我的,只记得它是从我很小很小一直陪我到10岁。脏了就洗,破了就补。一直舍不得把它扔掉,它是我最忠实的朋友。我有什么委屈的事情都会向它倾诉,有什么秘密也都会和它说,它一直都帮我保守秘密。后来,妈妈嫌它脏,又洗不干净就把它给丢了。另外一位阿姨又买了一只新的小熊给我。虽然这只小熊很漂亮,可是我还是忘不了我的好友——小黄熊。

文章中告诉我们:当我们拥有一样东西时,那我们就要好好的珍惜。不要等丢了之后才知道惋惜。

东西的读后感篇5

一本《爱找东西的男孩》静静地躺在我的枕边,我已经一口气读完了它。

成长是个小小的储物箱,如果你不停地往里面放东西又不停地丢弃,最后用什么来证明得到过的爱、快乐和感动呢?“相信吗,这世界有一种人。能把你丢失的东西统统找回来,这种有魔力的家伙就叫做——失物招领员!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金敬礼,他原本懦弱又胆小,总是被人瞧不起。他特别喜欢找东西,然后孜孜不倦地找主人。向老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宣布他为“失物招领员”。从此,金敬礼恢复了仔细,并成功帮同学们找到丢失的东西,甚至在街上找到巨额,受到校长的表彰……金敬礼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男孩,当人们嘲笑他时,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去做好他的“失物招领员”。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和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地去做某一项事情呢?有一些人,还没有办完某些事,就因为旁人说的几句话所动摇,而打了退堂鼓,不再去做,认定自己做不成。这样的心理,是不好的,也是不可取的。

?爱找东西的男孩》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像金敬礼一样,坚持、认真、努力地去做任何事,成功的机会一定会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只要自己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好机会,就一定会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比如“中国达人秀”中的断臂钢琴家刘伟,他的精神感动了亿万人。是的,他的手臂断了,一开始不是不自卑的,但是最终他用自己的“闪光点”——超乎常人想象的意志,用脚弹出了美妙的钢琴曲,并取得了第一个中国达人的称号。还有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早年被人说成“笨蛋”,但他凭着自己的“闪光点”——执着的追求以及大胆的推测,被评为“世纪伟人”,受到所有人的敬仰。

?爱找东西的男孩》,令我受益匪浅!

东西的读后感篇6

其实一拿到闾丘露薇所著的《不分东西》港版和大陆版两本书,在尚未仔细翻看目录和内容的时候,我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关于两者差异的直观想法便是:为什么大陆版没有腰封而港版有?我一点都不希望这是因为大陆版图书的腰封遗失了,因为就外表看来,比起红艳艳带着腰封的港版《不分东西》,我确实更中意干净简洁的白色大陆版。

• 关于腰封

香港我倒是不大清楚,至少在大陆,“腰封”这个东西被很多读者诟病已久了。在某段时间内,似乎只要是安上腰封,并在上面大大地挂上好些名人的评语,或写一些夸张的赞美之词,这本书就能够大卖。这本《不分东西》的大陆版没有选择加腰封,放弃了名人推介和宣传口号,在我看来,一是因为闾丘露薇的名字以及她大陆人出身、香港著名记者的身份,足以代替所有其他名人,产生属于“闾丘露薇”她自己的名人效应;二是图书以没有腰封这样一个附加物加上纯白背景色封面的简洁形象呈现给读者,更加符合书本内容本身的理性和冷静的气质。而且在大陆当下的读书群体中,真正能够沉下心来通过《不分东西》这类书籍去观察社会并进行自我检视的人,大多是不浮躁、不功利的,他们良好的背景和个人素养,使得这群人会自愿跟随闾丘露薇的文字,在独立的思考和反省中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大众传媒受众,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

另一方面,在香港这样一个忙碌的商业社会里,一条好的腰封却有助新书迅速地崭露头角,用最简单快速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信息。倒不是说香港的读者有多么的浮躁或者功利,只是现实的社会大环境让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空闲和心情待在书店里慢慢地翻阅每一本似乎令人有兴趣的书。而这个成熟的市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效的营销或者宣传方式,哪怕只是一个能够印下两三百字的小小腰封。在港版《不分东西》的腰封上,出版社选择了陈冠中、梁文道和周保松三位名人的评语。这其中既有文化人、媒体人,也有学者,他们以一种文化精英的视角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这正是符合了香港人崇尚精英文化的心理。这一点,在港版《不分东西》的目录之后、序之前的推介词里,也有充分的展现。

东西的读后感篇7

相信么,这世界上有一种人,能把你丢失的东西。统统找回来,这种有魔力的家伙就叫做——失物招领员,这个失物招领员的名字叫金敬礼。

金敬礼:头发软塌塌的小眼睛男孩,喜欢低头走路捡东西,并孜孜不倦地寻找主人。他好像能把你失落的东西统统找回来,绝对是天生的天才失物招领员。

丢丢:金敬礼的学姐,也是他的好朋友,莽撞认性,古怪又多变的女孩,心理有暗暗的一面及其迷糊健忘的表面,是摩羯座女生难以愈合的恐怖和心结。

高亚亚:人称牙膏小姐,广播台女主播,自认有最美的声音,以极大热情发掘金敬礼写作lt;lt;失物招领启示gt;gt;的才能。有点小虚荣,总是想做校园明星。

向佐:热血老师,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用另类征服学生,用实力征服世界"。绞尽脑汁让每个同学找到自我。

向佐老师来到样样垫底的四(7)班,为了给学生鼓励,他突发灵感让班级成高级自治岛,让人人都有了不起的岗位。于是,班长成了机长一号,还有,超级领座员,维和警察等等一大串。最后"失误招领员"落到内向胆小的男生金敬礼身上,他开始守着一堆奇怪的发夹,缺角饭碗,单只鞋子,雪花玻璃球等等,竟能找到每个失物背后的'那些小秘密。因为一个捡,一个丢了去领,他还和古怪迷糊的女孩丢丢成为一对奇怪的朋友。广播台女主播牙膏小姐想做校园明星,发现金敬礼写作招领启事有天才。她的介入,让失误招领员变得高调。而金敬礼自从拾到一个巧夺天工的小别墅花园矢车菊27号后,竟变成同学眼里那个什么都能找到的家伙,让好多人都能体验到失而复得的惊喜。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很多逾期没人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一个意料不到的场面出现了......

看看这本《爱找东西的男孩》吧!很有意思哦!

东西的读后感篇8

快乐的暑假已然逝去,但在美好的假期里,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玛丽·诺顿的代表作----《借东西的小人》,陪伴我度过了几个日日夜夜,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地板下,生活着一些靠被人们忽略的零零碎碎的东西生活的小人。他们会用邮票装饰墙,用火柴盒做柜子,用小盖碗做澡盆,用别针做门闩……食物就更不用愁了,人们掉下的面包屑,土豆渣等,够他们吃上半年的了。但是他们过得很小心,如果被人们发现,他们就得搬家。小人家的孩子阿瑞埃蒂与默默帮他们保守秘密的'大人家的小男孩交上了朋友,男孩送给他们许多东西,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但好日子不长,小人被大人们发现了,大人找来警察和狗,要除掉小人家。在男孩的帮助下,他们准备逃离庄园,去田野上生活。

这个故事简单到没有明确的情节,甚至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仅仅就是一段故事,就像在站台上突然看到过站的列车上,坐着一位清纯美丽的女孩,虽不知始末,但是带来数日的美好回忆和留恋。让人觉得清新而舒畅,与整部作品的风格融为一体。生在这个浮夸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作品能让人远离喧嚣,体会到真正的安静和感动。

如果能在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春季欣赏这部作品,即使足不出户,也仿佛能置身于小溪旁野花盛开的草地上,静静听阵阵微风袭来,看水面波纹粼粼,感受小草划过脸庞的清净。

小男孩和小人一家之间的感情是纯净真挚的,特别是小男孩那种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帮助,足以让我动容。

这本书的灵魂贯穿始终,那是通过荒诞或真实故事感动人心纯真的情感,那是让人们从此乐于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他人和平共处的情感。

东西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幻想的读后感8篇

楼兰的忧郁读后感8篇

镜子里的读后感8篇

家的读后感作文最新8篇

《白鹅》的读后感8篇

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的读后感8篇

《团圆》的读后感8篇

树的呼吸读后感8篇

外婆的读后感参考8篇

巴金的《月》读后感8篇

东西的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