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教学反思是可以及时帮助我们弥补教学能力上的不足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并发表自己的感想才是优质的教学反思,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既然是初步认识,这个初步认识的度应该如何把握?因为在四年级下册还要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到底在初步认识中要不要给学生渗透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这样的抽象知识?这是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会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定位是:在本节课中使学生会读会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和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在具体的情境中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但一定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到认识小数的抽象过程,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生熟知的货币和长度单位两个素材背景,从而认识体验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等。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学生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抽象概括—--总结应用的一个过程。
课堂上我并没有过多用课件,始终运用学生列举的例子为学习材料,从而完成了读小数,写小数。尤其读小数,学生受以前读整数方法的迁移,会把像120.12、25.25这样的小数读错,但应积极引导,让学生知道正确读法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要按照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就按学生所说像读电话号码那样读,学生的理解很到位,如果读的不够熟练,可以让孩子课后继续找到更多的小数读一读,不必在本节课中对小数的读法做深入研究。毕竟在四年级下册会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而应把大块时间留给后面的知识难点的突破中。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认识到1米=10分米.相当于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分米,那么,1分米就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3分米占1米的十分之三,所以3分米就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学生在具体环境中理解了小数的含义,因为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后面的百分之几的分数表示的小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学,学习的效果也还是不错的,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在书上自学填空。再由超市物品价格引入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的数。在学习1角=1/10元=0.1元,7角=7/10角=0.7元,1分=1/100元=0.1元,7分=7/100元=0.1元 从学生熟知的价格背景中体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最后通过观察板书,横向做对比,纵向寻找规律,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教学的还可以,谁知道,在课堂作业本上,格子图中学生花直角,错误一塌糊涂!
错误一是:
画的根本不是直角(这是最严重的错误,可能孩子连三角板上的直角都没找到,随便用一个角比着来画的)。
错误二:
画得不够标准,比直角大一点或小一点,或两条边没画直(这种应该是找得到三角板上的直角了,但用直角比着画时,把三角板放歪了,还有的三角板已经旧了,角已经磨损了,整个成圆弧形了)。
错误三:
没写顶点、边的名称,或没画直角的标记。(这种直角是画对了,但应该更完整就好了)
这些充分反应学生在空间图形学习一些问题,首先,对生活中的直观物体的依赖性强。表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往往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图形,要形成理解还比较困难。例如,儿童对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图形性质的理解就比对圆性质的理解较容易,因为前者相对来说更为直观。或者,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就会比对“角”性质的认识更容易些,因为“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的触摸来体验角,他们的形成的感觉整个面来感受角,对于直角的认识更是如此!学习中,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何学习中,常常将图形的直观原形与图形形状的名称联系起来观察,忽视图形的所有组成部分的特征。
其次,常常用生活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低年级的儿童对自己观察到的图形的直观特征,往往是用日常经验的语言来描述的,例如,对于“三角形”的描述,会更多地借用日常经验中的“三角”,因此,常常会说“是尖尖的那样”,会用这种描述来作为图形的`识别图式。虽然这种日常经验有助于儿童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和发展空间思维,但在思考和辨识中也常常容易被直观图形的表象所误导。即便教学中运用了较为精确的语言描述,并试图让些低年级的儿童来学会这些描述,但实际上贮存于儿童头脑中的那些图形特征(陈述性知识),可能还会更多的依赖日常生活中更直观的经验的支持。
在认识中的出现图形存在的偏差,导致在绘画直角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学生能够把直角的认识更加清楚才能画出一个正确的直角,只是自我感觉这个过程好像不是一天,一节课上全部解决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认识直角。本节课较为集中的问题:(1)明白生活与直角的密切联系;(2)怎样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用是不是直角:(3)怎样画角。
在讲课过程中,我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直角的特点,说一说,再通过分析直角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接着让学生们找一找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而学习如何判断一个直角,最后,教学画直角,这一环节相对较难,部分孩子在下课后没有掌握。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整节课,对于孩子们来说,三角板的`灵活摆放是个问题,有大部分人都摆放不好,量不出直角,我应该将这节课根据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去合理安排。
有关初步认识角时,应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让学生从图中抽象出直角,形成关于直角图形的表象;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的大小都没有变,所有的直角都相等,加深对直角的认识。
孩子们认识了直角后,老师拿出一个活动角的一边旋转,得出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下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去衡量,这时再次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当学生学会判断后,再进行练习活动,找直角,判断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的方法,又能体会到直角在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和直角美感,体会教学的运用价值。
对于画直角,也是重点,应该再用一课时进行角与直角的练习及其画法,认识区分。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触很大:备好课很重要。我主要说说我上课后的感受:
1、挫败感十足。教学重点不突出,没有强调学生用“分级”的方法来读数,写数的时候也没有强调“分级”的重要性,只是用数位表直接一个个数对应写下,有“0”的数的读写法也没有着重讲解,板书比较凌乱、随意,教学程序忘记,语言频频出错,时间安排不恰当,出现故意拖拉时间的情况,向学生抛出的问题还没有进行回答,一带而过、设计的写数环节有重复,导致没新意,练习没有梯度等。
2、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在上公开课之前,我周二时就告诉他们,他们都很兴奋,简直是要跳起来了。但是在上公开课时,课堂安静得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可以听到。也许是因为太多老师过来听课的原因,他们都屏住呼吸,表现得没有以前那么活跃。而且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多,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个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欠缺。
3、临场经验不足,突发事件处理不好。由于个人问题,在课堂上频频出错,记错教学程序以及说错话。在例1中,有三个题目,已经讲完答案了,我还说“下面我们邀请一位同学来完成最后一个题目”;在讲到“写法”时,我却说成了“读法”;讲解完了写法时,轮到让学生说出写法的法则时,我却记错了,说“老师要考考你,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在发现自己讲错后,我没有灵活地说“在做练习之前,我们需要巩固一下写法的法则,下面我们一起来说出写法的法则吧。”导致课堂气氛尴尬。而且我在学生提醒下,发现自己的错,没有立即作出处理,而是低着头,尴尬地笑着走到教室后。这个过程以及表情都被后面的学生看到,他们奇怪地问:“老师,你怎么笑了?”
4、时间分配不当。由于对课堂时间把握不足,在开始时以为进度很慢,老是催促学生抓紧时间,快点完成活动。后来以为自己讲得很快,认为讲完整节课还没到下课时间,临时加环节“学生写数考同学”。此环节与“考考同桌”相似,有重叠。而且还让学生抄“写法歌”。这些都是拖延时间的表现
5、不敢完全放手。讲课过程中,不敢完全放手,活动流于形式。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自己的轨道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引导,而是让另外的同学帮他补答;在“课后总结”这个环节来说,我都怕学生讲太多无关的东西。当自己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只是让三两个同学来说,然后是由自己总结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