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迟来的告别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1
我一直觉得我是开心的,快乐的。
从咿呀咿呀说话,到跟着老师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一直都在成长,一直都在进步,眨眼间读完了二十年书。从穿着裤裆开始走路,到村口的石头山上滑下去,裤子的屁股都磨出两个洞洞,慢慢的学会了打乒乓球、打网球、踢足球,甚至马拉松都跑到了324。
我一直以为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
一天早上,我照例出门晨跑,父亲语重心长的说:“不要跑的太过了,不惑是道坎。过了这道坎,人的巅峰也就过去了,要注意保护自己。”父亲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记得他十八岁就远离家门闯天下,练就了一身的经验和阅历,一身的肌肉、使不完的.力气也一直是我仰慕的。 直到近十年来发现他的记忆力衰退,视力变差,听力下降的很厉害,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其他派生疾病也一直困扰着他。看着他满头的银发,花白的胡子,因年长而松弛的皮肤,走起路来也不再精神抖擞。不得不感叹:父亲老了。
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经常忘记了钥匙放在哪儿,经常忘记了冰箱里的食物。衰退的记忆,变形的体型,衰弱的智力,突然发现,我母亲怎么就是这个样子呢?原来只要教育两个孩子就可以了,现在要教育四个“孩子”了,小孩子越来越好教,老孩子越来越难教。
?最好的告别》,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自己好好的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不是可能,是真的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真的老了,电视广告里的腰酸腿痛就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突然之间发现自己老花了,不再拥有那双洞悉社会的眼睛,忽然之间发现自己耳朵也背了,从未背叛的耳朵也不灵了,就这样,通向世界的大门变得越来越窄,如同慢慢地掉进一个深不见底的井里,一天比一天深,离井口越来越远,任凭你再怎么呼喊都无济于事。自己的孩子也拥有了更加多的责任:工作,生活,配偶,子女的抚养,子女的教育。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开始慢慢嫌弃这个眼花耳背的父亲?
老了,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告别肉体的勇气,以及做好告别肉体的准备。总有一天,还是要告别的。不管是自己极不期望的方式,中风、大小便失禁、满床的大便、口齿不清晰、孤零零的周围一个人都没有;还是自己期望的方式,正如我97岁的外太婆,一大早洗好衣服,然后躺在床上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2
他在网络中遇到了她,开始了理想中的完美游戏。
林的只剩下百分之十的爱情在与宁可生活在幻想中的薇安的一通电话后消失耗尽。薇安是一个同样喜欢阴暗,孤独的人,相似的性格,默契的聊天渐渐地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某种感情。
林,视爱情为游戏,在他的生活中与三个女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情纠缠。乔,林的肉体伴侣,对于她,林仅仅只为满足身体的需求,并无感情可言。然而,乔却在肉体的交流中有了孩子,并且陷入了对林的犹如咖啡般苦涩的单恋。林对她自然不领情,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个破坏游戏规则的女人,致使乔悲惨自杀。vivian,地铁遇见的女孩,林留恋着她指尖的肌肤。林甚至还渴望着在乔的自杀事件之后能和vivian一起远走高飞。其实,vivian也就一小三,只要能够保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足够,不会做出什么更加疯狂的举动。自然也就不会同意林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剩下的女性,自然是我们的女主角,即使她一直没有出场的机会,但是,薇安作为女一号的地位是勿容置疑的。薇安,网络中的虚拟女性,却深深地渗透了林的灵魂。对上海和上海男性有着某种情结的她真正的和林玩了一场完美的游戏。虽然林表示很想在现实生活中见上一面,可是薇安还是坚守着游戏规则,让林无缘与之相见。
?告别薇安》是安妮宝贝的前期作品,安妮宝贝自己也坦述这一阶段的作品有充沛激情,却也有着情绪上的重复和放纵。这部关于情爱幻想的作品读起来的确会有一种不成熟的感觉,有点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做了一个情爱的百日梦。女性作家塑造的男性形象似乎太过于做作,就像是玻璃做的那样子,一碰就碎。林,讨厌光线,喜爱阴暗环境,过分寄托在虚拟环境,明显是个忧郁成疾的孩子,除了健康英俊的脸蛋,并无多大的吸引力了。
乔是悲剧的,喜欢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但,也可以说自杀的悲剧是她咎由自取。明知道林和她之间只是肉体的满足,明知道林对她没有感情,明明口头上答应了林不制造出任何麻烦,却还是一意孤行有了孩子。也许,乔希望通过孩子能够撬动这个冷漠的英俊男子的感情。现实却是,乔的想法过于理想了,自私的林是不会对乔有过多的付出的。看完这个悲剧之后,作为读者,我的心中并无多少起伏,毕竟这是个注定的悲剧。如果乔没有破坏彼此的游戏规则,她还是可以继续她原有的生活轨道,只是她自己制造了意外,以致她的生活出了轨。
薇安,在无数的午夜,安慰了心灵孤单寂寞的林。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薇安只不过是林的倾诉对象而已。其中是否有爱情的存在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我是觉得两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爱情,只是某种情感的交流罢了,就算有,也只是林对薇安的单恋。
林,全文的主角,一个不惹我喜欢但也不至于厌恶的角色。一个成年男性做到如此地步实在不该,毕竟乔也是因他而死,即使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但是,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男性是不应该把所有的错都让女性承担的,至少他可以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林本身喜欢阴暗的性格就不惹人喜欢,沉溺于虚拟网络哪里是大丈夫所为。我完全可以理解为林是在逃避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这样的男人哪里值得乔为之付出。
我倒觉得安妮宝贝安排的结局挺不错的。以林离开上海,去薇安生活的城市告别薇安收尾,看似伤感的结局留给读者更多的是对于林的人性的深入思考。若你是林或是薇安那你又回如何结束这个游戏呢?想想也的确很有意思。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3
在我过往的三十年中,历经过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爷爷的离开,那种亲人般离去私心裂肺的痛还长留心间。去年,我更遭受过我的第一个孩子在我腹中,未满三个月就已经胎停的打击。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离去及其爱人的永别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实。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于是我拾起了这本书《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本身是一名医学工作者。在书中既有作为医者的专业角度,也有作者作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书更多的是对让我们很羡慕美国完善的养老机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无趣的讲述养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还有作者的父亲在罹难肿瘤的案例,我读到最后真的是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关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认是一种不可逆的现象,我想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了就要承认,但是在老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优雅从容的老去,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坦然地去放手。
关于死亡,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会死去,再也见不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就会感到一种难以呼吸的痛。我们总以为我们时间多到无聊,总以为有时间让我们任性一回……谁让那时候的自己年轻呢?(读后感)现在的我,时间不在是“毕业遥遥无期”的那种慵懒,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我也终于意识到生命从开始就已经意味着结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尝试,多经历,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为我还有还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为留下太多遗憾。在书中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面对死亡的勇气,虽然在死亡面前,我们是那么的无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
结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学教育工作,在中学阶段开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健康和生命的意义。类似c同学的惨剧将不会在学校发生。更重要的要学生尊重生命的价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会让人消极和悲观,反而会促使人更加积极地思考该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气,更有尊严的走向生命的终点。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别离,当脐带被剪断那一刻,宝宝和妈妈经历了第一次“别离”。断奶,宝宝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上学时我们的第三次“别离”,孩子的青春期,我们的第四次“别离”。爱情使我们第五次的“别离”。永别是我们最后一次“别离”。一次次别离,一次次成长。
皮像再漂亮也会衰老,不变的应该是有趣而深刻的灵魂。多看书,看好书,也是变美的修行。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4
这个破案小说很不一样,不按常理出牌。前期铺垫特别长,a死了,b受牵连,c被迫求助b治疗自己,c死了,b又受牵连。b发现c是被妻子杀死,而a是c的妻子的前夫。最够一梦的是,a是假死。我觉得这就是作者闲来无事闹着玩的!
村上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作品,我不能理解,我更喜欢阿婆笔下的小胡子波洛先生,萌萌的特别风趣。
也有一些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比如ab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书名,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从相识到第一次说再见,到最后不说再见,都是a留给b的。每说一句再见,就相当于向死亡进了一步。
书里的几句话值得划重点
1.法律不等于正义,它是一种非常不完善的机制。要是你碰巧按对了按钮,而且又走运,那正义可能会在结论里体现出来。法律的目的不外乎建立一种机制。
2.从某种角度来说,警察全是一个样儿。他们都怪错了对象。有人在赌台上赔掉了工钱,就禁止赌博;有人喝醉了,就不许造酒;有人开车撞死了人,就停止造车;有人在旅馆客房里被女人勒索,就禁止性交;有人跌下楼梯,就不许造房子。
3.如果你要写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早上起来时有三只胳膊,那么这故事就不得不讲述多了一只胳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不必对胳膊增加进行一番正当化处理。因为那已经是个前提了。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5
当我们老去的时候,终将要面对的选择题。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入手的这本书,前两天在书柜前随意浏览的时候,不经意间拿了起来。
讲到老年人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面对的养老方式。从救济院、医院、疗养院等。
也讲到如何面对癌症,去选择治疗还是善终服务,从一个外科医生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如何自主、快乐、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还有那些病例患者,爱丽丝、路、萨拉等不同人患了不同的癌症,多次的化疗、最后的放手。
作者阿图,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医生世家,印度新移民的后代,先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
每个人无可避免的都会走到衰老的那一天,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死亡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力量,注定是最后的赢家。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要去追求什么?实现什么?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6
看了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所著的小说《最好的告别》,几度想哭。小说原名为being mortal,作者是名医生,他在书中写到医生和病患的关系,书中笔墨大多在老年社会学问题上。
近年来,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各个国家也在积极地解决老龄人“衰老与死亡”的问题。面对老年人生活习惯以及不能自理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从古至今,每个人仿佛都在追求“长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都在进行自我欺骗。
作者的父亲也是名医生,年暮之人不愿承认自己衰老的事实,即使人老了,也想保持自由,不愿被限制,更不愿让别人照顾自己,害怕成为家人的负担。只有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时,才会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不希望全身插满管子,那样对病人来说,实在痛苦。
作者用发生在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尊重病人。可是现在有许多家庭一再违背病人的意愿,不惜付出一切,挽救病床上的亲人,哪怕病人苏醒过来,成为植物人,家人也情愿。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同事外公去世前,那会老人已经意识不清,在昏迷中。医生问老人的三个女儿接下来继续手术还是用药物,老人的三个女儿知道父亲的病情,她们不希望父亲在生命的最后还在疼痛中度过。她们是我见过的最理智的病患家属。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人在生命的最后能感受得到疼痛吗?答案是能!子女为了让父母多活一天,宁愿让老人身上插满管子,有些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他们这么做是极不理性的。我家也面临着祖母的养老问题,她年事已高,身边没人照顾,爸妈又不能时刻在她身边,她走路倾斜容易摔倒,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几乎没人知道。
今天坐车回家时,一位老人走路不稳,颤颤巍巍的,听力不怎么好,和乘务员交流都是问题,他独自一人坐车,旁边没有家人陪着,看到此,我眼睛湿润了。老人的境遇让我想了许多,儿女也需要工作,没时间陪老人看病,让人有点心酸。可见养老问题,现在急需解决。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一次访谈中,回忆到他最后悔的事情,便是把父母接到了自己身边,想着能更好地照顾他们,却适得其反。父母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家,来到他的新家,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他们一直在努力适应,生活的并不顺心,但又不想给子女造成困扰。
现在好些年轻人把年迈的父母接到身边,不管他们能否适应,不问他们的想法如何,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给父母安排的就是最好的。何为“孝顺”?让父母的老年生活里高兴顺遂,不强迫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方可称之为“孝顺”。
作者阿图葛文德在小说中描写到医患关系有三种,分别是:诊断型、咨询型、解释型,作者在书中还写道:对于医学工作者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
真希望国内和国外一样,也有专门的“临终”服务,这个词听起来不怎么吉利,可确实是医院所不能呈现的服务。“临终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受过系统的训练,也懂得基本的救助常识。他们从病人的心理出发,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他们并非只将“病人送走”,而是在病人的有限时间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病人心情愉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最开始读到作者所说的“临终”服务时,我不太能理解。总觉得国外人没有人情味,病人还在病床上,便想着接下来的事,未免太操之过急了。
读到作者所写的更多病例,越来越能理解作者所描述的“临终”服务了。截止到目前,国内的医疗水平还赶不上国外,但国内的医疗水平也在继续发展,预计以后老年人老有所养,老龄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篇7
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朋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xx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葛文德。
作者饱含深深的人文关怀,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探讨了有关衰老和死亡这一大众都很避讳的课题。虽然该书是一本偏医学类的书籍,但却非常的真实、感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衰老、老人的一些观点。
普遍认同的一种看待老人的观点就是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我也一直深深赞同。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这种观点背后的意味:我们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看待小孩子的。很少会有哪个大人把小孩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看待,觉得自己是更为成熟的存在,在小孩面前常常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老是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小孩的言行举止进行指导,评判。那对于老人呢,也是一样。把老人当做弱势群体,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指导评价老人,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反正我都是为了你好。
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老俩口平时老喜欢往地里跑,即使是在天气很热的夏天。然后我们就特别义正言辞地“指责”爷爷奶奶:在家里呆着休息多好,万一中暑了怎么办。而且还心安理得地觉得都是为了他们好。奶奶有时叹气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我们的负担。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就可不舒服了,心想奶奶怎么总是这么悲观呢。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点能够理解奶奶的心情。也对以前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了你们好”而感到羞愧。
变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慢慢地失去健康,失去各种能力,失去曾经构建起的人际关系等等。对于这一系列失去的过程我们最多只能尽力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人活着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老人也一样。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艰难地调整、改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他们希望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像上面我提到的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去地里干活,只是想去做自己还力所能及的`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想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没用的。这也是他们的尊严。
我们总是觉得衰老和死亡离自己很远,因而很少去关注和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可是我们的亲人已开始慢慢地从中年步入老年或者已经步入老年,他们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无论身心都需要做出艰难的调整,如果作为子女、孙辈的我们,能够对于衰老甚至死亡有一定的了解,应该对他们也就会多一份理解,然后陪着我们最最亲爱的人更好地应对他们生命中的转变,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更进一步,我们终有一天也都会面临衰老和死亡。其实换个角度去想,青春正是因为有了衰老才会显得特别美好;生命也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才更加珍贵。正视、思考衰老和死亡,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年轻,更好地珍惜生命。
最后,有幸从好友手中接力的我,将这本【最好的告别】真诚地推荐给所有愿听我分享的你们。愿有更多的人了解、理解衰老和死亡,以便陪伴我们的亲人更好地应对生命中艰难的转变,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青春,更加珍惜自己弥足珍贵的生命。
迟来的告别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迷茫读后感7篇
★ 暖作文读后感7篇
★ 简爱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