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读后感中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解读,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某个情节或人物的深入分析,也可以是对整本书的综合评价,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本书的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1
?格列弗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作品运用讽刺影射的手法,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尤其是前面的那两个部分,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
外科医生格列弗出生在诺丁汉郡的一个家庭,曾就学于剑桥大学,学的是医科。格列弗更喜欢在船上当外科医生。而不是在岸上谋求一个较好的职位。经过几次深海航行之后,他成了“羚羊号”船上的一位外科医生,这艘船在万迪门西北海岸遭遇的一场强烈的风暴中失事了。
船上所有的人中,只有格列弗一个逃到了岸上。他筋疲力竭,一倒在地上就睡着了。醒来时,格列弗发现他的胳膊和腿都已被绑住,周围是一群群极小的矮人。他们给他拿来食物和水,把他运送到他们的京城去。威严的国王比他的臣民们整整高出半英寸,他和他的官员们一起来看格列弗。
格列弗终于弄明白了,他是在小人国。他们把他捆绑了好长时间。最后格列弗让他们相信,他并无恶意,并以名誉担保,绝对不伤害他们,他们就把他松开了,还请来六位教育学教授,教格列弗学习他们的语言。为了使格列弗维持体力,他们给他提供了足够他们自己一千七百二十四个人吃的肉和饮料,这个数量是他们根据格列弗的身子和他们的身子的比例用数学精算出来的。他们叫来三百个厨师和七十二个待者为格列弗做饭上菜,派了二百个女裁缝给格列弗缝衣服,三百个裁缝给格列弗做外套。
在格列弗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后,格列弗也想为他们做点事儿。他第一件要做到的事是在到处走动时不伤害他们的人或是他们的财产。这是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为这些人是这么小,格列弗可以把他们中的一两个人偷偷藏在外衣口袋里。在街上走,如果格列弗的脚步重一些,就有可能让他们的大楼摇摇晃晃倒下来。或者说,如果眼睛不留意下面的东西,就很容易一脚踩死几头牛。
一天,国王极其友好地来找格列弗,因为他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毗邻的布来夫斯古国的君王已威胁要把小人国夷为平地。布来夫斯古国的海军有五十艘大战船,正在准备启航。格列弗就又趟水又游泳地到达了他们停泊船只的.主要港湾。用小刀割断了五十艘战船的锚索,接着,在每条船上栓上一根缆绳,拖着船走了回来。这一来,就迫使布来夫斯古国投降了。
这一功绩为格列弗带来了荣耀,也给他树立了几个强敌,其中的一个是小人国海军的高级将军。当然如果格列弗愿意的话,他可以把他们这些人和整个王国都碾碎在他的靴子下,但格列弗曾保证不伤害他们。因此,当他们密谋要审判格列弗并将他的眼睛刺瞎时,格列弗别无他法,只好逃走了。格列弗来到布来夫斯古国,他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请他留下来。可格列弗对国王和亲王们都感到厌倦了,他告诉他们,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要一只船离开。
他们在船上储备了一百头牛、三百只羊,有母牛,有公牛,还有四百个厨师准备好的肉,这样格列弗就不会挨饿了。第三天格列弗启航了。在途中遇到一个英国商船船长,当格列弗把他的故事告诉他时,他认为格列弗疯了。直到格列弗从口袋里拿出几头牛,他这才相信了格列弗。让格列弗非常伤心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船上的一只老鼠拖走了他的一头羊。
回到家,格列弗才知道叔叔约翰去世了,他把在埃皮附近的庄园留给了格列弗,这些财产足以使格列弗一家不再遭受贫困。但格列弗心中还是热切渴望着漫游,他又一次出海了,这次乘的是到苏拉特去的“冒险号”船。
航行途中,一场大风暴之后,船驶进了一个陌生的海湾去找淡水。在岸上漫步时,格列弗和他的同伴们走散,落入了当地大人国的巨人手中,这些巨人几乎没有哪一个身高低于六十英尺。
他们把格列弗拿出去展览,格列弗的名声传到了国王和王后的耳朵里;他们命令把他带到宫廷去。格列弗被带到了那儿,由一个抓获他的人的女儿照管,那个小姑娘名字叫格卢姆达克里奇,她九岁了,个头长得比年龄小,还不到三十英尺高。乘着王室的火车,格列弗游遍了他们的王国,这个国度长六千英里,宽三千至五千英里。京城长五十四英里,宽四十五英里,是个很奇妙的城市。国王的宫殿方圆七英里,主殿高达二百四十英尺,宽度和长度相称。国王的马厩也是一幢漂亮的建筑,能容下五百匹马,这些高贵的牲口都身高五十四至六十英尺。
格列弗常说,小人国里的人从外表看没有瑕疵,而大人国的人却粗糙不堪。后来他才想到,小人国里的人的瑕疵与他们的个头成比例,缺点太小,看不出来;而大人国的人可能比他们实际上显得更粗糙一些,那是因为他们巨大的身子把每一个缺陷都放大了。这些身体庞大的人至少在有些问题上心胸更开阔,比如说:打开一枚鸡蛋,是从大的一端打好,还是从小的一端打好?这个问题几乎使小人国一分为二,但是大人国的人根本就不会被这种事搞得睡不着觉。这一点格列弗是从大人国国王谈到一个政治问题时看出来的。格列弗讲起了自己的国家——英国。“一个政府要求持不同观点的人改变或是不改变他们的意见,”他说,“这是专制。”
陛下对英国很感兴趣。格列弗详细地讲述了英国的历史,他为此感到十分惊讶。他断言那似乎只不过是一连串的阴谋、凶杀、革命、流放,都是贪婪、内讧、虚伪、憎恨、欲望、怨恨和野心带来的最不的结果。“怎么能让这种可恶的害人虫在地球上爬行呢!”他说。他的这种诽谤性的判断令格列弗痛苦万分。
现在,格列弗已经成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宠儿。但却是以丧失人类的尊严为代价的。格列弗多想又和他的同类在一起啊,他还想吸一口面对着祖国的大海的空气。格列弗的恳求得到了允许,他被带到了海边。格列弗的小保姆格卢姆达克里奇病了,由一位诗童来照看他,他把格列弗独自一人留在海边,只管自己去找鸟蛋了。就这样,在格列弗单独一个人时,一只大鸟叼起了他睡在里面的那只旅行箱,把他带到很远的大海上,接着箱子掉进了大海。几乎就在这一刻,一艘英国船只正好驶过,把格列弗捞了上去。就这样,格列弗奇迹般地被救了,再一次安全地被带回了英国。
格列弗又去航行了,经历了几场冒险。最奇特的一次是一个岛上的居民把他从荒芜的陆地上救了出来,他们的岛是在空中飞的,同样神奇的是有一块巨大的磁石在吸引着飞岛上升下降。飞岛上的人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的种族,而在格列弗看来他们无非都是一只眼睛向里凹、另一只眼睛直瞪天顶罢了。
后来的一次旅行把格列弗带到了人形兽和有理智与人性的马的国家去了。这些人形兽是马的奴仆,他们有一些与人类十分相似的恶习,而那些叫作“慧马”的聪明而有道德的马甚至到最后都把格列弗看作是一个人形兽,这令格列弗痛苦万分。
“慧马”的外形像马,他们订有比格列弗以前与之一起生活的人所拥有的更为合情合理的法律。他们对人类的许多习惯深恶痛绝,以至于使格列弗后来也蔑视他的同类了,格列弗但愿自己也是一匹“慧马”,能让自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可是他们怕格列弗成为人形兽的头头,有朝一天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就把格列弗从他们的王国赶走了。他们答应给格列弗造一条小船,又装满了食物。这样,格列弗划着小船离开,最后又到达了英国。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2
与《后望书》相遇,可谓机缘巧合。多少抱着一点看旅游资料的心态。但是从翻开第一页起,就注定这不会是一次轻松悠闲的阅读。
朱幼棣老师的叙述朴实流畅,但优美的文字之下,涌动的是深切的悲哀和无奈。书中提到的地方,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或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生态环境的循环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或拥有深厚的'人文渊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纪念传承的历史意义,但是这一切,有的已被贴上“曾经”的标签,有的也在消亡的路上渐行渐远。《城记》作者王军称其为啼血之作,实不为过,书中呈现的事实,沉重到让人无法呼吸。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无法停止,对利益的疯狂追逐,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当局者的双眼,让人无法看到本该珍惜的东西,在挥动着以发展为名的利刃时,我们斩断的不仅是文化的血脉,更是支撑灵魂家园的自信。而回头望去,已是满目疮痍,如同喧闹过后的寂寥,在人心中侵蚀出无法愈合的空洞。
如作者所说,普通百姓,在那些所谓“重大决策”之中,从来没有发言权,但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至少应该有知情权。作为中国人,当然应该了解支撑起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和已经失去的一切,不因为无知而无视,因为了解而开始关注、珍惜和维护。“后望”却是我们自我拯救的开始。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3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所谓的“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读书吧,孩子!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4
大家都认为《项链》的结尾的出乎意料使之成为了一篇极其出色的小说。
我的意见有所不同:《项链》的结尾并不出乎意料,但也一样具有很大的意义。
从模式上来说,《项链》的结局似乎是出乎意料的,然而在当今读者面前,这可能不过是雕虫小技。从前的人与现在的人大有不同:从前的人的生活经历中没有太多令他们惊讶的事情,所以在平淡的大氛围中,稍微改变行文思路,就能使同时代的人对其文章之变化深感出乎意料;现在的人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每天都有新事物诞生,不时就有新的科幻题材上演,现在的人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尤其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极快,想事情不再像从前的人那样循规蹈矩,把一些路按照原来的办法去走,而是在行走同时对整条道路与周围道路的潜在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常常能判断出路到底通向何方,且能够发现许多以前的人所不能发现的地方。以前的人看《项链》,赞叹其结局出乎意料是非常正常的,而现在的人再看《项链》就可能在中途就有对于结局的正确预感了,自然不会在看到结局的时候再现出十分惊讶的神情了。
从作者的意图上来说,《项链》的结局的确有出人意料之意。写文章自然是有目的的,第一层一定是希望通过文章可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意思,第二层可能是为了金钱或者名誉等等,无论如何,作家必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们广泛地接受,所以有必要在写作手法与内容构思上下不小的工夫。任何一个已经获得荣耀的人都不希望自己亲手给自己抹黑,莫泊桑自然不例外,莫泊桑在写《项链》时已然闻名遐迩,所以绝不可能草草地写作,以此仅仅维系自身生活,他必定是希望在表达自身想法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坛的。就这一层而言,他一定要使他自己的文章有异于他人作品之处,所以在一番构思后,巧妙地设下了这样一个“机关”,令当时的读者甚至作家们不禁称绝赞叹。
由以上两点我推出的结论是:当时一定有人也看出了莫泊桑的意图,于是顺水推舟,升华了这篇文章的成功。
再由历史背景来分析,即使没有这个巧妙结局,这篇文章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也是具有意义的。法国自古就有严重的等级制度关系,在人民击败路易十六、建立共和国以后,又曾有过路易十八的复辟,而且后来又进入了财产极度集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可见阶级斗争之激烈,从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对抗到伟大的第一次无产阶级反抗___的六月起义被镇压,长久都未能分出胜负。莫泊桑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而贵族们的光辉在十九世纪中叶已然被资本主义者所远远盖过,更何况是没落了的呢?自然,莫泊桑更偏向于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思想。在《项链》一文中,有许多处都写到了有钱人过着高等生活的奢侈也写到了无产者的诚实守信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无疑是在颂扬和同情那些无产阶级的人们。所以,就这点而言,莫泊桑写作的根本目的已经达到了。
可见莫泊桑设立这样一个“小机关”的确有意让读者们感到惊讶,但这不是他的终极目的。
然而今天,当我们说起莫泊桑的《项链》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去称赞其结局的出人意料、称赞作者的构思巧妙,却并不重视《项链》所表达的作者的对像主人公那样诚实守信的赞美与对他们贪慕虚荣的怜悯,这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5
刚刚,我读了一篇课文《我的第一本书》,写得是一个孩子辛酸的童年,自己家境生活窘迫和一个比自己家还穷的同学一起读书,同学家太穷了没有钱买书,为了能一起读书,他将书撕成两半,同学看前面他看后面。为了不耽误学习,便将后半本书倒背如流了……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在很早已前,有很多孩子都因家里太穷没钱买书,甚至上不了学。为了读书,他们将书倒背如流,即使没有一本完整的书,但他们对学习仍不放松。从他们的学习精神中,我感到很羞愧,我现在不但有很多书,还可以天天去学校学习,与他们比起来我们不是很幸福吗?
从此以后,我不会再"虐待"一本书,也不会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过去的`知识来之不易,现在的知识也来之不易,为了使未来不在"悲伤"我决定好好学习,让学习的快乐充满我的大脑。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6
在暑假里,我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它是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著作。书里写了一只住在乡下的蟋蟀柴斯特,因为贪吃跳进了野餐篮里,被带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它遇到了小主人玛利欧,还与塔克老鼠和亨利猫成了好朋友,有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意外,因为柴斯特蟋蟀喜欢吃乡下的叶子,它梦见自己正吃着一片树叶,但是那片树叶的味道很苦,接着一阵灰尘吹进了它的鼻孔里,它才醒过来。一看,发现后来那片叶是一张两元的钞票。塔克老鼠给它出了很多主意,叫它逃跑,或者把剩下的一半也吃了,或者是陷害扫车站的清道夫,又或者把报摊弄乱,嫁祸给小偷,柴斯特毫不犹豫地摇头拒绝。就在这时,玛利欧妈妈来到报摊,柴斯特“人赃俱获”被关进了笼子里。
还有一次意外,柴斯特邀请塔克老鼠和亨利一起来聚会,是塔克老鼠不小心把报摊点燃了。伙伴们叫它快点逃,可柴斯特又摇摇头,跳回笼子里,准备接受一切惩罚。柴斯特蟋蟀是舍不得离开小主人,舍不得离开朋友们的。但是当它犯了错误时,没有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虽然它明明知道,小主人的妈妈不喜欢它,随时独有可能把它赶走,他还是说:“我的错由我自己来承担吧!”我们都应该向它学习,谁不会犯错误呢?犯了错误就要敢于承担责任。
柴斯特为了帮助小主人一家摆脱困境,让报摊的生意红红火火,用它绝妙的音乐天赋,回报了朋友们的珍贵友谊。自己也成为了震惊整个纽约的演奏家!然而成名之后的柴斯特却满心失落,最后它终于回到了自己深爱的故乡……
这虽说是个童话,却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蟋蟀柴斯特当了“大明星”,这是每个人都向往成功的。然而它却是选择了回乡下家过悠然自得的生活。我们都该有自己的理想,更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成名让自己觉得不自由,不快乐的话,那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故事里,塔克老鼠决定明年的夏天到柴斯特的家乡去探望它,认识了的朋友想去探望它是正常的。如果是你,我想你也一定会去的。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7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读本书的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
★ 读党史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