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案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课堂的纪律性,下面是述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日本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日本的教案7篇

日本的教案篇1

?日本》精品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本为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 了解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分析日本的工业特点。

了解日本在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读图分析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资料等分析日本的工业发展情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日本的工业发展过程,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 日本的工业特点。

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日本的工业特点。

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活动总结、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佳能相机、索尼相机、丰田汽车、本田汽车。你知道这些产品来自哪个国家吗?(日本)日本是亚洲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二、新课学习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很多工业产品出口国外。(出示图片) 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因此对外依赖十分严重。

1.发展工业的条件 (1)不利条件

①地域狭小;②资源贫乏;③火山、地震多发;④国内市场狭小。 (2)有利条件 ①海湾众多

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拓展延伸:首都——东京

东京(日文:东京,假名:とうきょう,英文:tokyo),日本国首都,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东京当选为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这是东京继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的第二次承办奥运会。

拓展延伸:横滨

横滨(yokohama)是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位于日本关东地方南部、东临东京湾,南与横须贺等城市毗连,北接川崎市。横滨是日本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城市。

②海运便利

日本因四面环海,所以海洋运输十分便利。 ③科技发达

出示图片:松下相机、会做饭的机器人、三菱汽车 拓展延伸:日本一些汽车品牌标记

nissan 丰田 五十铃 讴歌

铃木 本田 雷克萨斯 三菱 ④劳动力丰富

日本总人口约亿,亚洲排名第七位。 2.工业特点

日本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如煤、石油、铁矿石,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加工进口原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工业特点。

拓展延伸:视频:日本食品工业展“机械厨师”各显神通 3.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问题

①劳动力价格显著提高 ②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短缺

据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日本大约会有100万左右的百岁翁。 ③环境污染

例如:在1956年日本水俣(yǔ)湾出现的一种奇怪的病。这种“怪病”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日本东京大气污染。

④土地紧张

中国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日本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

⑤国内需求减少 (2)对策

依靠资金、技术优势,加速扩大海外投资。

利用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3)投资建厂的对象

日本投资建厂的对象主要是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例如,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本在美国的投资已达到1万亿美元,雇佣了近7万美国人,涉及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及电子等工业部门。

4.工业区分布及原因

活动:分析日本工业地带的分布及主要形成原因 1.读图,看看日本工业区主要有哪些?

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京滨工业区。 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

2.下列框图可以用来解释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将代表下列内容的符号填入框图中,使框图完整。

左侧:b d; 右侧:a c 【课堂练习】

1.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是(d) a.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b.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d.沿海港口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2.日本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的国内原因有(a) a.劳动力价格提高 b.资金匮乏

c.技术落后 d.需求增加,发展加快 3.下列属于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a) ①日本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日本水力资源丰富 ③日本矿产资源丰富 ④日本领土狭小,平原面积广大 ⑤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⑤ 4.日本缺乏(c)资源

a.人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力资源

5.日本许多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纷纷到美国投资建厂,是因为美国(b) a.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b.经济发达,汽车市场广阔 c.生产成本低,规模效益大 d.汽车生产技术落后于日本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日本在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等不利条件下,进口原料和燃料,积极利用本国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型的工业。) 【作业布置】

1.日本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2.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日本的工业特点。 【板书设计】

日本(第2课时)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发展工业的条件 工业特点

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工业区分布及原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日本的工业与世界联系十分密切。从日本工业发展过程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日本的教案篇2

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2、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

了解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提出问题:

1、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

2、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 (二)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

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课:

(一)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活动:多媒体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

2、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一同学谈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二)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教师:欣赏图片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

结论:内容接近现实生活,反映当时社会背景。 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教师: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学生: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教师提出问题:

1、中国四大石窟都有谁,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2、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是什么?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敦煌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彩塑。彩塑均为泥质造像,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高的大佛达33米,最小的菩萨仅10厘米。四周为佛经故事的壁画。

2、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尊。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北魏),当时佛教流行,我国的石窟大多从这一时期开始,到唐朝达到高峰。

云岗石窟作为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心,给各地石窟艺术以巨大的影响。

3、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

4、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山如农村的麦秸垛,因此得名麦积山。该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距今1600余年,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不同时期艺术特征明显的艺术宝库。该窟至今保留大小各种艺术造像7000余尊,古代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小窟龛194个。

麦积山的泥塑有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从属约16米的佛像到10厘米的小塑像,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

(四)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陕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 知识要点: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三、课堂小结:

1、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2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 3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

四、课后拓展:

1、不同朝代的菩萨为何各有不同?

2、龙门石窟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你有何感想?

五、板书设计:

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1、雕塑群的杰出代表。

2、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证。 3.四大石窟

日本的教案篇3

1.背景: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3.领导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钱赎买这块份地。(体现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与掠夺)5.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7.局限性: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2.时间:1868年开始

3.领导者:明治天皇

5.性质:是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局限性: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日本的教案篇4

标 知识

能力 使学生了解俄国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性转折。评价前者,培养学生辨证的分析问题和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比较后者,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

方法 主体参与——体验教学;创设情境——感受教学;分组学习——探究教学 情感

态度 理解两次改革在本国历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曾多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列强之中包括俄国和日本。其实,在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也同中国一样,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十几年之后,为什么他们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了呢?(出示课题)

一、 俄国废除农奴制

1、 背景

提问:农奴制下的农奴和封建 制下的农民有何区别?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增多,但是,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依然缓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

2、 时间、人物、内容

提问:1)为什么农奴制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 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俄与英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何不同?

回忆俄、日对华侵略及所签条约。

了解。

有无人身自由,可否买卖。

阅读回答。

阅读。

分组讨论回答(人和资金)。

比较。

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

培养 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理解。

区别革命和改革。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3、 局限性(提示:目的和实施者)

目的是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实施者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

arr;必然存在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4、小结:如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

有局限性,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二、 日本明治维新

情境导入: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打败清 政府并强迫请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那么曾经弱小的日本是怎样摆脱民族危机并发展强大起来的?强大起来后对周边近邻产生了什么影响?让 我们学习日本明治维新。

1、 背景

日本的教案篇5

第2课 古代埃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尼罗河对埃及成为文明古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金字塔建筑。 (4)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通过图书阅读或网上搜索获取资料,了解有关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3)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3.情感、价值与态度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介绍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难点:了解金字塔建造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

二、导入新课

师:埃及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它的历史却随着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直到罗塞塔石碑发现。科学家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才使古埃及文明重见天日。

通过介绍罗塞塔石碑发现的经过导入新课,该石碑的发现打开了古埃及知识的大门,从此,神秘的古埃及文明渐渐被人们所了解。

教师出示古埃及的地图,请学生仔细地观察地图,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请在地图上找出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2、是哪条河流哺育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

三、新课传授

师:埃及地处非洲的东北部,贯船全境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河流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民族,像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黄河与黄河文明的关系像是母亲与子女,那么,尼罗河就像古埃及文明体内的血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一首埃及古诗也曾经这样称颂尼罗河:啊!尼罗河,我们称颂你,你从大地上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言语都说明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有着生命线般的的重要作用。

各述己见:你能否从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说说尼罗河对埃及成为文明古国所起的具体作用?

生:气候方面:尼罗河流域中几乎没有一个地区有着真正的赤道性气候,较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影响,流域内普遍干旱。干旱的气候使得古埃及人更加依赖尼罗河,埃及的命运寄托于尼罗河。

土地方面: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使古埃及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文化方面:尼罗河水定期泛滥,每次涨水退水以后,都需要精确的记录和计算,并且退水以后,还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几何学就逐渐诞生了。同时为了准确地预测尼罗河泛滥开始的日期,埃及开始了最早的天文学研究。

师:尼罗河给予埃及人的极多,同样也需要埃及人为之付出努力。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使古埃及人知道尼罗河一旦失控,也会毁灭一切。他们开始挖渠,把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尼罗河涨水退水时,做出精确的记录和计算。水退之后,再重新丈量土地,划定界限。长久以来,几何学诞生了,天文学诞生了??。

师:埃及人就是在与尼罗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交道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埃及文明。

我们知道,除了尼罗河,金字塔已成为埃及的象征。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建造的陵墓。

想一想:古埃及法老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呢? 生:

1、信奉灵魂不灭之说(冥王奥西里斯神与来世信仰)。

2、法老的专制统治。

尤其是屹立在尼罗河西岸沙漠那些巨大的金字塔,其形式完美地再现了埃及人对来世的永恒理想。

师:在人们已知的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请学生介绍胡夫金字塔) 生:它高米,底边长230米。塔身约用230万块平均吨重的巨大石块砌成。据说胡夫金字塔修建动用10万劳工,花费了20年时间。

教师补充:在世界历史上,它保持最高建筑物的记录达4500年之久,直到19世纪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后才被超过。

想一想:胡夫金字塔约用巨石230万块砌成,平均每块重约吨。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

师:请学生观察大金字塔石墙,它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著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所以能历数千年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师:这是金字塔复杂的内部结构,它有许多精确之迷: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四边底线误差不出20厘米,与230米的总长度比较,误差在l/1000之内;基底四个直角误差最大不过3分2秒,四边方位同准确的东西南北方位误差也只在1分15秒和5分30秒之间。

它还留下许多数字之迷:金字塔高度扩大10亿倍,恰好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塔高除塔的底边的两倍,约为; ?其底面正方形的纵平分线一直延长,就是地球的子午线,它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分为二;

?金字塔高度的平方和每面的三角形面积正好相等?? 师:同样神秘的还有狮身人面像。(请学生介绍狮身人面像)

生:狮身人面像的头部按照哈夫拉的形象雕刻,身体为狮子,高22米,长57米,雕像的一个耳朵就有2米高。整个雕像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师:古埃及的奇迹与梦想就是在一系列的金字塔群中飞翔。特别是吉萨的三座金字塔,将金字塔这种形式的美感和所体现的理想达到了及至。

师:古埃及时期的能工巧匠以及参与建造的平民百姓所从事的修建这些宏伟壮观的建筑工程,代表了埃及当时建筑艺术所能达到的了不起的高峰和人民群众的智慧。有关金字塔建造的原因以及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众说纷坛,也一直是一个谜缠绕在世人心头。

千古之迷——金字塔建造之谜 至少有三种猜测: 百万劳动者创造的结果 外星文明的杰作 失落文明部落的遗产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并陈述理由.师:宏伟壮观的金字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人民的卓越指挥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金字塔也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它是法老奴役劳动者的象征。

师:古埃及离我们实在遥远,而直到有一天拿破仑远征埃及,才逐渐揭开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1799年8月,拿破仑的士兵在罗塞塔附近修筑军事要塞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磨光玄武岩的石碑。它长约115厘米,宽约73厘米,厚约28厘米,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三段铭文。由于受风沙的长期侵蚀,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这就是后来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罗塞塔石碑。

师: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古埃及人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它是由一些描绘人、动物和其他各种物体的符号构成。古埃及人把这种文字写在纸草纸、木板上,或者刻在陶片、石头上。

师: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种比较完备的文字,它既有表意符号,又有表音符号。 师:表意符号用图形来表达词语的意义

师:表音符号用图形来表示发音。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古埃及人创造出24个单辅音符号和许多双辅音符号、三辅音符号,这24个单辅音符号已经是字母的萌芽,它为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论坛:你能说说古埃及象形文字与我国早期文字甲骨文相比,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一种比较完备的文字,既有表意符号,又有表音符号。表意符号用图形来表达词语的意义,表音符号用图形来表示发音。它与我国的最早文字甲骨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我国的甲骨文也用图形来表达词语的意义,但不同的是不用图形来表示发音。

师:随着历史的变迁,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逐渐失传。然而,“罗塞塔石碑”的发现使情况发生了变化。石碑上刻着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腊,它为人们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迷提供了一把钥匙。法国学者商博良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释读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由此也诞生了研究古埃及语言、历史和文化的埃及学。

四、小结

举世闻名的而又神秘莫测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象征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俯视埃及大地,目睹世间沧桑已近5000年之久。金字塔的建造创造了古代世界无以伦比的奇迹,也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金字塔的魅力仍在不断激发人们追索人类古代文明的热情与激情??

日本的教案篇6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重点讲解】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非常发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接下来我就对小农经济作一全面分析。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

- 1第四,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小资料】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日本的教案篇7

背景

提问:农奴制下的农奴和封建制下的农民有何区别?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增多,但是,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依然缓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

时间、人物、内容

提问:1)为什么农奴制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俄与英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何不同?

回忆俄、日对华侵略及所签条约。

了解。

有无人身自由,可否买卖。

阅读回答。

阅读。

分组讨论回答(人和资金)。

比较。

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

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理解。

区别革命和改革。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局限性(提示:目的和实施者)

目的是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实施者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

arr;必然存在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4、小结:如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

有局限性,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幼儿吃饭的教案7篇

波的形成教案7篇

负数的教案7篇

勤劳的教案7篇

身边的树教案7篇

布的语言教案最新7篇

小班泡泡的教案7篇

幼儿《我的妈妈》教案7篇

有趣的音乐教案7篇

4的形成小班教案7篇

日本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