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教案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明确的学习活动安排,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专注与积极性,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定期反思并优化自己之前编写的教案,​,以下是述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五年级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5篇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以及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或乘除混合运算,学会解答同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口算。

23+5 32-6 7×6 72÷9 67-30

38+5 28÷4 4×5 45-2 36÷9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2.开火车连算。

教师用卡片先出示前两个数,再出示第三个数。

4+5= 9-3= 15-7= 8+4=

3×8= 24÷6= 36÷9= 4×8=

54÷9= 6×2=

3.算一算。

58-14+6=

交流:你还记得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有加有减,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二、互动新授

1.加减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算式。

53-24+38

师:观察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先算53-24=29(人)再加下午的38人,一共有67人。

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减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减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2.乘除问题。

你们真是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15÷3×5

师引导观察这个算式,提问: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15÷3=5 ,再算3×5=15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除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从左往右。

15÷3×5

=5×5

=25

我们先算15÷3,得出5,再把这个商5与原来的算式中的“×5”写在下一行。接着我们计算5×5,其结果为25,将其写在第三行。25也是整个算式的结果。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板书)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人算式里面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

“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计算是对的?”学生判断,说说判断的'方法,说说不对的地方在哪里,把它改正过来。

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篇3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熊猫馆的位置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出其它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大象馆(xx)猴山(xx)海洋馆(xx)。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数对,在方格上标出各种动物的位置。

熊猫(2,1)、小兔(3,4)、小猫(2,4)、小狗(3,1)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对照数对涂方格,涂描后教师展示学生的进行对照。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会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教后思考: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准备:三根长30厘米、宽3厘米的白纸条,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2.拿出一张纸条让学生估计它的长和宽。

二、探索活动1

1.师生一起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一边口述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一边演示制作,然后让每个人制作一个。

2.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学生涂色。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4.观察、交流学生涂色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三、探索活动Ⅱ

1.让学生在另一张纸条的正中画好一条线,再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圈。通过沿莫比乌斯圈一面涂色却使纸圈两面都有了颜色的事实,使学生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先大胆猜测,再动手操作。

3.交流沿中线剪开后的结果。

4.提出书中(2)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想象剪开后的结果。

5.鼓励学生按要求实际操作。

6.交流学生沿画线剪开后的结果。使学生发现把一个三等分的莫比乌斯圈沿等分线剪开,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四、课外延伸

教师进行激励性谈话,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

通过激励性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培养估计的意识,了解纸条的长和宽,方便下面的语言表述。

通过教师边口述边示范,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每人制作一个,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展示学生的作品,检查莫比乌斯圈做的是否正确。

让学生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的全过程。

通过自己动手做莫比乌斯圈,亲身体验它的神奇。

通过教师叙述制作要求,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通过让学生想象猜测,一方面培养学生联想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动。

在操作结果和提供的数据中,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动的基础上,对看似相关问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在猜测、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纸条来探索一种神奇的纸圈,这个纸圈是什么呢?大家请打开书第10页,读一读前两段。

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师: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明的这个“纸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这张纸条有多长、多宽?

学生估计,对估计准确给予表扬。使大家知道:纸条的`长30厘米,宽3厘米。

师:我们就用这张纸条做一个莫比乌斯圈。怎样做呢?把纸条儿的一端扭转180°,与另一端粘在一起,这样一个莫比乌斯圈就做好了。

教师边说边示范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准备好的纸条也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莫比乌斯圈?

学生展示,关注是否都对。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莫比乌斯圈,我们给它涂上颜色让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种颜色的彩笔在纸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给莫比乌斯圈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涂好色的莫比乌斯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面都有颜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师:沿一面涂色纸圈的两面都出现了颜色,真是个奇迹!这就是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教师板书: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师:请同学们接着做,你会发现更神奇的事情。听清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张新的纸条,在正中画一条线,再把它粘成莫比乌斯圈。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这个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么样?

生:会得到2个莫比乌斯圈。

师:结果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用剪刀沿中线把它剪开,看一看结果会怎样。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沿中线剪开后怎样?和你想象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可能回答:

●沿中线剪开后结果不是两个莫比乌斯圈,而是一个。

●这个新的纸圈比原来的大了。

……

师: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结果不是两个纸圈,而是一个更大的纸圈。那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要是在纸条上画两条线,把纸条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乌斯圈,再用剪刀沿画线剪开,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个更大的纸圈。

●得到3个纸圈。

……

师:请同学们实际动手做一做,看一看结果会怎样?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剪开后结果怎么样?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要是在纸条上画三条线,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乌斯圈,接着沿画线剪开,结果会怎样?要是画四条线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索!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5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

高一数学必修五教案6篇

小学五数学上册教案8篇

小学五数学上册教案模板7篇

解决问题五上数学教案6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园地五教案6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参考7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推荐7篇

数学五年级下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