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书籍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通过写一份读后感,读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中情感和意义的理解和思考,述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疯子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疯子的读后感篇1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我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疯子的读后感篇2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疯子的读后感篇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国内真实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读罢此书,我觉得: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明。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够很坦然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疯子的读后感篇4
以前阿秀曾经跟我提到过这本书,我貌似也看见她在我电脑里也下过这本书,当时我也没在意。后来也托她的福,张章同学把这本书交到了我手里!当然当时的使用权不属于我,后来因为些原因最终使用权还是属于我了。照这么回忆其实我跟这本书还挺有缘,若不是我在莫大的东台大润发超市巧遇张章同学三次,这本书也不会到我手里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采访精神病人时的故事。通俗的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我们不断质疑的世界。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质疑这个世界,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活着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质疑!我们正常人也许只是从表面分析一下。而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偏执于他们所执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来看,以至于做出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病了,俗称“精神病患者”。
书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医师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最终他们也“病”了,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些因素。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他们内心里面的平衡点被打乱了,所以“病”了!其实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在于内心里那个平衡点!
书中有两个爱情故事。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摘抄的。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
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为你
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书中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疯子的读后感篇5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看似。
最精彩的,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在好奇心驱使下,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答案。但是他发现,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就在作者为此困惑的时候,某次听一个是精神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然后好像明白了一些:明白为什么没人能说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
道说:这里是人间;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于是高铭开始饶有兴趣地问身边那些熟悉的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不过,并没得到态度认真的回答。
为什么呢?大概因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更多的人对于这种不忙着挣钱,不忙着找老婆,不忙着升职的行为表示不解,同时还半真半假地表示关注:你疯了吗?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是无比复杂的。
疯子的读后感篇6
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觉自己胆子挺小的,看完之后居然有些怕怕的。现在要写点什么,再回想那些情节,感觉还是有点怕。看完整本书,其实那种大是大非的感悟,自己还真是没有。有的只是感叹,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录,居然能包含那么多量子物理、历史和政治等知识。对于作者有这么广阔的知识储备,我也是很佩服的。
之前从网上查了一下关于这本书的感悟,很多人说这本书有些假,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多智商高超的精神病人,但是我对上面很多精神病人的`看法和执着触动了。其实我觉得里面很多精神病人,他们只是想法比一般人执拗一些。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奇怪的行为,像强迫症啊,钻牛角尖啊之类的。看来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精神病人的潜质啊。?实在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总觉得精神病人虽然思维比较奇怪,但是好多事也有可取的,比如说,有的病人为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可以去认真的钻研各种自己想研究的东西。这种探索精神是我们现在的好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起码我现在是彻底做不到安安静静的自己学习看书。好吧,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许我的文笔还是需要练习吧,不早了,还是洗洗睡吧。
疯子的读后感篇7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疯子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货币的读后感7篇
★ 祝福的读后感7篇